-
作者: 鄧惠文
不夠好也可以:女人的趣味有一種動力,能讓人穿越痛苦與孤獨, 那是對自己真正的愛, 期待成為自己所愛的形象,而不是別人所愛的形象。 暢銷作家鄧惠文醫師2016-2017年度新作: 鄧醫師多年來專業的觀察與同樣身為女人的體會, 為女人的善感特質提供獨到的見解,透過覺察釋放束縳, 不用他人來拚湊自己,也不因為他人而切割自己, 女人們更需要接觸內在真正需求,並學習對自己滿足、感覺自在, 成為一位悅納自我的女人。
-
作者: 王淑婉
茶行的女兒我的童年記憶,是從茶葉花香, 還有,父親厚實的臂彎兒開始的; 大稻埕碼頭的大船、霞海城隍廟、第一劇場, 幕幕場景在走過半生一日比一日清明地跳至眼前.....
-
作者: 台灣文學工作室
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附手繪三市街實戰地圖)理想的生活,從來不是容易的。 那時候,世界很新,很多事物沒有名字, 他們相約咖啡店聊天聚會,逛書店,到公園散步, 身陷理想和現實之間,糾結矛盾,進進退退, 為未來世世代代的文青, 預言百年難違的命運… 一本可以按圖索驥、永不過期的歷史旅遊書, 從現存老的台北三市街地標穿越時空,回到歷史現場, 跟著日治時期的文青一窺台北的日常生活。 附精美手繪三市街導覽地圖,可以按圖索驥穿越百年台北城
-
作者: 陳鴻彬
鋼索上的家庭:以愛,療癒父母帶面對父母,為什麼只要靠近他們一點,就傷痕累累; 疏遠一點時,卻又歉疚糾結? 給30、40、50歲, 心底仍承受著父母傷痛的我們。 有些傷,我們習慣藏得很深。 彷彿,藏得夠深,傷就不存在。 但父母帶來的傷,其實無時無刻捆縛著我們。 無論我們是30、40或50歲…… ※資優生的他燒炭輕生,學生證下壓著遺書,上頭只有簡單幾個字: 「親愛的爸媽,這輩子我很努力地當你們的乖兒子,下輩子可不可以讓我做回我自己?」 ※媽媽過世後,我的確很難過,但更強烈的感覺,竟然是「鬆了一口氣」……
-
作者: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牆:瑪莉娜你以為你會從地球的邊緣墜落,結果你發現了新大陸。 「我必須把自己丟入這種狀況之中,給我自己帶來這麼大的情感傷痛,才能擺脫這一切,才能把他從我的生命中驅除。而我確實這麼做了⋯⋯在那一刻我不再喜歡他的氣味。而當我不再喜歡他的氣味以後,一切都結束了。」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 1946-)再度選擇以疼痛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只是這次不是明刀明槍的藝術表演,而是要離開她的情人,也是她藝術上的合作伙伴烏雷(Ulay)。這本自傳的心臟是一齣歌劇般的愛情故事,而他們的故事終於在中國長城畫下戲劇性的句點。
-
作者: 簡慧娟
溫暖微光 社會企業彙編8家(伊甸、第一、家扶、多扶、iHealth、嫄、乑社企、銀享)符合健康福利宗旨且營運良好之社會企業運作經驗,以提升社會大眾對社會企業的認識與認同,也為有意投入社會企業的新創團隊及青年提供經驗基礎。
-
作者: 姜蘭虹, 宋郁玲
性別、社會與空間讀本本書原文的作者多數是女性主義地理學界巨擘型學者,他們已對這個研究領域投入一生的時間與精神,並在全球性別研究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或在大學中教授女性主義地理學課程,或指導性別地理研究論文的學者,並對高等教育性別地理學有深刻的影響。透過此譯本的引介,希望能讓華文讀者分享這些經典的作品。期待讀者看過之後能因感動而投入這個領域,使女性主義地理學能源遠流長,這將不是最後一本女性主義地理學翻譯本。
-
作者: 國家發展研究學會/主編
性別‧身體‧文化:凝視與召喚「身體」為一切經驗之源。與環境互動的棲身之處(場域)、棲身之源(源頭)與棲身途徑(媒介)的「身體」,其重要性在於它是銘刻社會結構的場所、建構社會的手段,和連結個體與社會的管道,換言之,「身體」是我思故我在的起點和終點,也是連接社會文化的耦合點,吾「身」即成社會,無「身」不成社會。
-
作者: 洪素麗
臺灣好女本書集結洪素麗19篇書寫臺灣女性之作, 以第一人稱的角度,透過經歷、聽聞、探索和觀想, 刻劃女性的內心獨白與生命形影,鍾平妹、蔡瑞月、蘇慶黎之母…… 與戰後臺灣歷史交織出的動人故事,不僅呈現女性在時代變動中的韌性,亦道出了臺灣跌宕的命運,以及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美麗與哀愁。 作者以詩意、畫意,將真實運用類似小說的虛構手法展現, 讓故事不只侷限在特定對象,而是更具普遍性的描繪。 臺灣女性史的觀照和投影,就這樣呈顯,映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