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域

台灣國家婦女館

  • :::
  • 網站導覽
  • 聯絡信箱
  • 字級選單
    • 大
    • 中
    • 小
  • 繁中
    • 繁體中文
    • English
本館動態
  • 本館動態
    • 最新消息
    • 活動列表
    • 館內花絮
  • 展覽資訊
    • 主題展覽
    • 館際合作
    • 婦女權益發展史
  • 女路啟航
    • 性別地景
    • 女路走讀
  • 預約服務
    • 場地預約
    • 參訪預約
    • 女路預約
  • 關於本館
    • 本館簡介
    • 設施介紹
    • 交通資訊
  • 婦女中心
    • 中心名錄
    • 培力與成果
    • 業務推展專業工具
    • 特色婦女中心
  • 資源專區
    • 媒材資料
    • 影音專區
    • 國際性別通訊
    • 友站連結

媒材資料

:::
  1. 首頁
  2. 資源專區
  • 作者: 幸佳慧

    天堂小孩

    他們都自己蓋房子,對他們來說,蓋房子很簡單,只需要四樣東西: 木材、槌子、釘子與心目中家的樣子。 在一座大橋的河床邊,有個部落, 一群孩子,住在爸爸親手蓋的房子裡, 大河是他們的遊樂場,小鳥是他們的玩伴, 這裡,是家,是快樂天堂。 他們的爸媽來自島的彼端, 為了家、為了孩子, 來到陌生的城市,一次又一次與現實對抗。 這是三鶯部落的故事, 也是其他都市河岸部落的故事, 不是歷史,而是不斷發生的真實。 房子蓋了又拆,拆了又蓋, 只要能聚在一起, 只要太陽、星辰、大河能持續守護, 為了家園,他們就會勇敢站穩腳步。

  • 作者: 藤田孝典

    貧困世代:低收入、長工時、無殼蝸牛、無法結婚生子……大人無法理解年輕人的窮忙並非不努力,而是社會制度所逼!

    3600萬日本年輕人的困境,即將成為臺灣社會的最大問題! 《下流老人》作者、第一線社會工作者藤田孝典, 以親身接觸並協助的真實案例,揭開貧困世代身處的嚴酷困境。 《商業周刊》第1517期書摘報導   貧困世代是由主要勞動年齡層的年輕人所組成,並注定一生貧困的世代。若是沒有社會或家庭協助,他們就只能被迫接受貧困,不得翻身。   本書以作者在第一線所接觸的真實案例,揭露貧困世代所面臨的悲慘現況。你能想像總財產只剩13日圓的21歲男性,為了找工作竟然餐風露宿地步行了85公里嗎?或者是3年以來,每天的餐費就只有260日圓的生活嗎?除此之外,也有在黑心企業工作,每天凌晨4點才能下班,月加班超過200小時,卻沒有補休或加班費,最後罹患憂鬱症無法工作的年輕男性;夢想獨立生活的新鮮人即便每天努力工作,最後還是租不起房子,只能住在只有一.五坪大的非法租屋裡頭……這些都不是特殊案例,而是作者在日本NPO社會扶助機構的每日見聞。在某方面來說,貧困世代的未來,將比現在的下流老人更為悲慘!

  • 作者: 張鐵志

    燃燒的年代:獨立文化、青年世代與公共精神

    《燃燒的年代:獨立文化、青年世代與公共精神》 從獨立音樂、獨立書店、新媒體、新電影、文化政策 從台灣小確幸世代,到香港新獨立世代,再到中國小粉紅 一本對兩岸三地文化現象、社會趨勢的深刻觀察與犀利反思 特別收錄與賈樟柯對談獨立精神、與侯孝賢談電影的未來、與林懷民談藝術的深耕

  • 作者: 鈴木大介

    最貧困女子:不敢開口求救的無緣地獄

    「去哪裡才能賣肝臟?」 日本政府拒絕面對的女性危機──最貧困女子! 即使家境不差,但妳我都有可能在一瞬之間跌入地獄的深淵…… 我們很容易就能想像中國、美國、東南亞各國、第三世界國家的貧窮問題;可是你能想像日本竟然也是個貧窮大國嗎? 到底有多窮? ──單身女性中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人,相當於在臺灣一個月只賺一萬! 這真的是日本嗎?

  • 作者: 菲利普.津巴多, 妮基塔.庫隆布

    當男人不MAN了!消失在科技時代的男子氣概

    「路西法效應」作者--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最新力作 探討男性在科技時代所面臨的危機與出路! 「我們出版這本書,就是要針對這個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同時啓發男性,以及愛他們的人,在他們的人生以及他們四周的新世界中,找到自己的聲音,創造出正向的社會改變。」--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 男性遇到危機了。年輕男人面對了從所未有的挫敗。為什麼會這樣?我們需要做些什麼?

  • 作者: 金羊美

    三個氣球:當父母不再同住時

    縱使家人間將不同住一起 但對彼此的愛仍永久長存 本書原文為韓文。這是一本描述家人不再一起同住的故事。 現今社會,單親家庭比例是愈來愈多了,而孩子也得面臨只能擇一居住的情況。如同書中爸爸所說的,爸爸媽媽曾共同擁有過一口井,但隨著時間流逝,井裡的水卻漸漸乾涸了。感情這種事,是無可奈何的,不要說孩子了,這連身為大人的我們也說不清。不過父母能做的,那就是對子女的愛仍將源源不絕,像裡頭提到的,爸爸和媽媽一起幫三姐妹挖的井,依舊持續湧出甜美可口的水。 而且即使分居了,有很多事情是不會變的。在老么透過分享氣球,而大姐偷偷拿走二妹沒氣的氣球,然後將自己仍飽滿的氣球給她時。我們能清楚發現,家人間的愛是無須言語,也可以緊密連繫在一起的。最後,別離的日子到來,原本主角堅持要帶走的寶物,也開始一一分送給姐妹們。因為她明白,即使什麼東西都不帶走,家人間的回憶也不會就此消失。

  • 作者: 毛奇(蕭琮容)

    深夜女子的公寓料理

    「食物果然不會背叛, 只要自己對感受生活的能力有足夠的信心, 就能夠一點一點茁壯。」 生活在都市,為了平衡下班後的身心,在深夜進行的料理實驗——這本書是關於一位很晚才出社會的女子,在剛北上工作的前兩年,以吃食寫下的筆記。用料理跟自己、跟人們說說話,也讓煮食成為生活中轉換心情的小儀式,分隔工作與生活。 吃下料理,也就吞嚥了關懷,她視煮飯為再忙碌也不能忽略的重要事,而如是看待日子——「工作結束約莫晚上九點半,走出建築物,雨停了,燈火在水氣中明明滅滅;還沒吃飯、準備回家,我好像又回到剛北上時『深夜女子下班烹煮』的狀態了呢。這沒什麼不好,把自己安上齒輪,一格格轉動,確實前進,並在與名為社會生活的巨大機械絞動的同時得到扎實的樂趣。」

  • 作者: 瑪塞琳‧羅立登-伊凡斯, 茱蒂特‧佩利農

    而你,沒有回來

    「也許妳還能回去,因為妳還年輕,而我是回不去了。」 這是一封跨越了七十年的家書。 一個從納粹集中營倖存的十五歲女孩, 於遲暮之年,寫下這段沉重的告白,捎給從此未歸的父親。 我們讀到了殘酷的青春記憶, 讀到了倖存者餘後人生的無奈, 因為我們是無法從奧許維茲真正的回來! 猶太裔法國作家、電影製片人瑪塞琳‧羅立登-伊凡斯 一字一句,向難以回望的過去,搭起心底那座記憶之橋

  • 作者: 羅麗‧摩爾

    誰來經營青蛙醫院?

    她是我的至交、我無法企及的美麗、我目光凝注之處。 我曾為她鋌而走險,甚至,為她犯下人生中的第一宗罪……      當時,我只渴望一件事。 看到我的身體盛開、流血,被愛。 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齊名。 普立茲獎得主盧瑞評為「當代最接近契訶夫作品」的小說家。

上一頁
  • 64
  • 65
  • 66
  • 67
  • 68
下一頁
:::
  • Facebook Link
  • Twitter Link
  • Youtube Link
  • Podcast Link

電話: (02) 2356-7000 ・ 傳真: (02) 2356-7838

地址: 10050臺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15號9樓 ・ 開館時間:週一 ~ 週五 9:00~17:30

主辦單位: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 承辦單位: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建議使用螢幕解析度 1920 × 1080 以上瀏覽

©2025 Taiwan Women's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台灣國家婦女館 版權所有 |
隱私權政策

通過AA無障礙網頁檢測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