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情須知
景點推薦

你小時候曾給石母做過契子嗎?
你知道苗栗高中曾是女子專門學校嗎?
南苗市場不僅好吃好逛,還有神秘咖啡店?
南苗酒家的服務生,曾吟唱山歌巡演東京大阪?
貓裏山的貞節牌坊,背後藏著什麼地方故事?
藏在苗栗山城裡的女性故事 超乎想像的豐富多彩
邀請您,和我們一起走讀這段
——跨越百年的苗栗女性故事——
#苗栗文史 #女性記憶 #舊城走讀
#西勢美 #市場私房點 #女性信仰
苗栗女路◗ 山城百年女子故事|宣傳短片
https://youtu.be/TYUnHxJ3CHE?si=vPs7s2_6KekBlIET
-
石母祠
-
苗栗家政女學校
-
西勢美
景點介紹
賴氏節孝坊是紀念賴四娘事蹟,她自幼作為舉人劉獻廷之童養媳,14歲時未婚夫喪生,賴氏在時代結構下守節未改嫁,並過繼領養劉家子嗣,至1883年時年78歲,地方仕紳呈報朝廷表旌節孝,於文昌祠旁立花崗石坊,五年後賴四娘過世,頤壽83歲。1909年街道改正拓寬道路,節孝坊移至天雲廟側邊。至1935年之間,牌坊與坑仔底繁盛酒家文化形成對此,呈現兩種女性不同生命歷程,矗立到1979年配合天雲廟改建,遷至貓裏山公園現址。
一座牌樓,紀念的是至死不渝的愛情,還是被時間掩蓋的人生際遇?
若你走進那段歷史,會如何看待賴四娘的選擇?
1941年4月成立「苗栗家政女學校」,是現行苗栗縣境內於日治時期唯一女子中等教育學校,家政女學校課程有將近一半時間學習裁縫手藝、家事,內容基本上是日本式生活所需的教養,因此畢業生通常被認為是「未來的賢妻良母」。創校同年12月爆發太平洋戰爭,青年男子被徵調入伍導致農業人口不足,於是培訓女子必須參與農事,翌年改為「苗栗農業實踐學校」。
家政與農事的學習,是否也默默形塑了女性的社會角色?
女子中等教育的出現,是進步的象徵,還是時代的妥協?
在日治時期,殖民政府為了管理性產業,於全台各大城市日本人密集區設立遊廓。而苗栗遊廓,正是苗栗地區這段歷史的起點。1903年,苗栗廳頒布命令,設置於坑仔底街沙霸及葉仔園。隨著都市發展與管理需要,幾次遷移與擴張,最終在1924年轉移至今日苗栗市區核心位置——六百二十六番地(現今中山路一帶)。然而,1935年關刀山大地震重創了整個苗栗城,原本位於苗栗舊城區的花街迅速沒落。倖存的性工作空間轉移到一處更為隱密的地方——西勢美南,「西勢美」逐漸成為苗栗市民口中,那個隱晦而不談的話語。
那些在社會結構中被安排命運的身影,是否曾悄悄想過別的生活?
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溫柔地靠近這段被遺忘的歷史?
現今南苗市場,過去稱為苗栗市場,事實上就是「苗栗」城市本體的發源地。自清代漢人入墾、開闢三圳、發展稻作起,這裡逐步聚成聚落,並在交通開通後,轉化為區域性的交易樞紐。日治時期以後,逐漸形塑今日南苗的城市樣貌。
南苗市場長年以女性勞動為支撐,從攤販經營到家庭生計,處處可見女性身影與文化參與痕跡。透過市場空間的探索,我們得以理解苗栗社會的發展脈絡與性別角色的轉變。
※南苗市場客庄五寶
- 挽臉(訂婚與婚禮習俗)
- 甜糯米(婚禮贈品)
- 大風草(坐月子用藥草)
- 新丁粄(添丁賀禮)
- 抹草(育兒用草)
文昌祠建於1882年,曾短暫作為苗栗縣衙,後設立英才書院培育地方人才。日治時期,漢學式微,地方文人於1927年成立「苗栗詩社」,夜間開設女子漢學班,學風熱烈,詩集中留下許多女性就學的身影。1930年,從台北醫院修業回鄉的新式產婆邱洪銀妹帶回女性文化啟蒙思潮,號召舉辦「婦女讀書會」,同年在地儒學老師吳頌賢舉辦處女會漢學班,展現出地方女性在新舊思想間摸索前行的足跡。
*日本時代「處女」日文漢字,指稱未結婚之女性
在新舊思想交鋒的年代,女性社群對知識的渴求,帶來什麼自覺改變?
現在再讀這些詩集,是否也能感受到她們靜靜推動時代的力量?
「石母娘娘」是客家地區獨有的民間信仰,源自對自然的敬畏與對兒童平安成長的祈願。早年醫療資源不足,許多父母會讓孩子成為石母的契子女,透過「戴絭」儀式祈求庇佑。
石母信仰分布於苗栗、新竹、桃園等客庄,以苗栗最為集中,祭祀多在農曆節日進行,並與其他神明信仰交織。石母形象或為巨石,或為抱子女神,展現守護之愛。隨著時代變遷,石母信仰逐漸式微,但她所承載的母性與文化記憶,仍是客家信仰的重要象徵,值得持續記錄與保存。
走進隱身在市場的一味淨生活咖啡廳,可以馬上感到溫暖沉靜的氛圍;對比市場熱鬧的叫賣聲,一味淨生活提供來市場採買的主婦與拚搏的攤商一個休息、放鬆身心的空間。
老闆阿新與老闆娘郁倫希望,來店的客人能透過一杯咖啡的時間,體驗生命本來的寧靜,可以什麼都不說,或是與咖啡師交流,讓身心有機會回歸清淨本質,幫自己洗滌日常生活的煩憂與疲憊,帶著幸福和喜悅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