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漁村男女都是靠海吃飯,大海的工作不分性別,探索海洋的熱情也是。』—- 九零年後的澎湖女子楊馥慈,有著習慣與太陽相處的小麥色肌膚,看似纖瘦,幹練有力地搬起沉石,在漁工多為男性的傳統漁村文化裡,楊馥慈這樣的年輕女子顯得特別突出,身為已有六年資歷的澎湖石滬修復師,楊馥慈談起石滬,語氣揚起熱情的生命力。
「大二的時候,我回來澎湖參加駐村計畫,在離鄉背井幾年後,因緣際會再回鄉才發現自己。」六年來,楊馥慈憑著對石滬,對在地文化的熱愛,一開始從石滬資料庫的蒐集與重建,逐漸發展出海洋教育、修復工法傳承與當地旅遊規劃,開了一間名為「離島,出走」的工作室,除了經營地方社區與線上社群之外,也致力於生態教學,工作性質從修復到行政,軟硬兼施。「石滬師傅大多是男性,修復前我會花很多時間做行前溝通,這時候如何在修復前的溝通中,提煉出最適合的方法,就是我的強項,知道怎麼用柔軟的心,去調解傳統漁村日漸僵化的思路。」
楊馥慈坦言修護石滬這條路的艱辛不為人知。早期不敢跟家裡的人分享自己的工作,直到某天阿嬤發現自己曬得很黑,一問之下了解實情,阿嬤只是說了句:「那妳要不要先把家裡的石滬修復好?」這時,楊馥慈才知道,原來自己也是石滬擁有者的後代。原來自己因為家族的關係,早已跟石滬結緣,彷彿是跟大海之間的命定,此後楊馥慈更傾心盡力地投入研究,並且練就一身看天氣下海的十八般武藝,據她所說::「從爸爸那一代,研究出比較現代的漁法,來取代傳統的捕魚方式。我們會看天氣來辨別進退潮的時間,並靠漲退潮把魚群聚集到愛心(石滬)裡面。」
面對責任重大的世界文化遺產修復工程,楊馥慈選擇將傳統漁工的行事風格,融合年輕一代的想法與活力,創造出屬於自己全新的舞台。,除了基礎修復作業之外,她靠社群與旅遊規劃的口耳相傳,引起更多外界對於澎湖的好奇與關注,並逐步安排下一階段的計畫,「漁村對面,有一座傳統的魚竿加工廠,等那裡的修復作業完工後,我們希望未來可以作為石滬的教育博物館來使用,並且將這幾年大家共同累積的成果,更加完善的樣貌,並呈獻給同樣關心大海的人。」不被勞力工作勸退、不受性別限制,楊馥慈靠著溫柔關愛的女力,成就出自己的海上事業,也在石滬身上找回返鄉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