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平溪,大家最熟悉的一定是菁桐老街、十分瀑布、壺穴景觀等北台灣著名的自然奇景,回溯五六十年前,擁有許多自然資源的平溪,也是台灣重要的煤礦重鎮,當時在地的多數家庭皆靠採礦維生,但職業災害也成了礦工家族的辛酸寫照,「我爸爸 47 歲就因為矽肺癌過世,我 15 歲的時候就去幫忙運煤、洗煤,做一些坑外工作,當時平溪有 85% 的爸爸都是礦工,但後來熱潮過了,平溪就被遺忘了。」平溪導覽協會的創始人楊桂馨是土生土長的平溪人,娓娓道出記憶歷史中的片段,當年平溪經濟開始萎縮,「但這裡好山好水,有非常豐富的自然景觀,我們捨不得眼睜睜看著家鄉沒落,當時我在學校擔任導覽志工,起心動念想說可以為平溪做點什麼,把這裡的風景、歷史、環境與美好的在地記憶,傳達給第一次來平溪的旅客。」 「剛開始的時候工作時間很長,當時的台北縣政府也很積極推動地方觀光,我們從接待團客就開始講,一路到遊覽車上也講,下車到每一個景點繼續講,最後放完天燈還要再送他們回市區,一天結束都累癱了。」但因為是自己的家鄉,楊桂馨做起導覽這份工作不遺餘力,無時無刻腦中都會浮現新的想法跟地圖,思考怎麼串連地理環境與歷史故事,不知道的就回家問阿公阿嬤,全家人都是平溪資料庫的活字典。「我也很常分享早期的一些小習慣,像平溪人不太穿布鞋,以前的布鞋需要擦牙膏粉後拿去曬太陽,才會讓布鞋質料比較挺,但一下雨就會變得糊糊的了,所以雨天時我們就會把布鞋脫下來綁在肩膀上。每次講這個故事,三四年級的人都很有感覺,我導覽的時候喜歡分享這些,同年代的人會有共鳴,年輕人聽了也會覺得好有趣。」 跟在地人創辦平溪導覽協會至今,楊桂馨的導覽風格特別具備平溪人的自信,「有些新人一開始面對遊客會怯場,我會告訴他們,今天客人都是來自外地,他們不懂平溪,就是你最懂!要把這份信心拿出來。」曾經幫經濟部、監察院的長官們帶導覽,楊桂馨面對客人總是秉持專業與熱情,笑說平溪的女生特別不服輸,早期挖礦時期,因男性要在外挖礦,都是由家裡女生撐起一整個家,後來新北市推出菁桐女路專案,意即「路是由女生走出來的」,楊桂馨從自己到家人都是礦工出身,體驗過的路也與其他鄉鎮不同,如今走過最辛苦的時期,帶導覽除了賺錢維生之外還能傳遞家鄉文化,從楊桂馨身上看見平溪女子獨具的堅毅與韌性,讓時代洪流裡的故事,能透過這些走過歷史的人,持續恆久地流傳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