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女孩?》是喬安娜.艾斯特拉(Joana Estrela)創作的性別教育繪本,透過細膩語句,每頁插畫,都像一則啟發人心的故事,引領讀者向自己提問,深度自我探索。 我們的世界充滿了二元對立的標籤,從一出生開始,外界便試圖定義我們的模樣。 是小男孩,還是小女孩?調皮妹妹,還是淘氣寶寶?選藍色和粉紅色,和性別相關嗎?能不能單純因為我喜歡? 穿褲子、裙子,留長髮、短髮,外界似乎總有一定成見;甚至連運動、跳舞,海邊衝浪或玩沙,也總是陷入性別刻板印象。 有必要知道是男生還是女生嗎?有的時候,只看外表並不容易分辨。而性別和興趣,也沒有絕對關聯。 性別認同,是建構自我認同和互尊互重的一環 性別認同,是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會面臨的議題,也是自我認同的重要一環。 很多時候,不只家長會因為孩子的性別而預設其喜好及發展,我們本身也會受外在的「偏見」或「刻板印象」影響,不敢展現真實的自我,這其實限縮了我們對於自己的想像,也影響著未來的無限可能。 在多元社會,我們以為刻板印象已經不再鮮明,但繪本《男孩?女孩?》卻從日常生活的細節中,引導我們重新思考,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諸如顏色、衣著、用語、興趣⋯⋯是不是仍在不知不覺中束縛了我們的認知? 美國知名記者潔西卡.諾黛兒(Jessica Nordell)在其著作《隱性偏見》中提到,「偏見」會影響我們所展現出來的行為,形成對立而令使人受傷。日常生活中,偏見之所以無所不在,是因為個人在成長中的所見所聞與社會環境相互連結,形成「慣性思維」。 書中也舉例了本.巴雷斯(Ben Barres)變性前後的故事:從身為女性的不自在,到決定勇敢變性以後,竟然驚訝地發現,人們因為他是「男性」而更加肯定他的學術研究與認同他的能力。 為什麼明明是同一個人,人們卻會因為不同的性別、種族、地區……,而產生不一樣的看法和態度? 若要消弭「慣性思維」造成的偏見,關鍵在於認識並「尊重」每個人的本質,而不從「外表」落於先入為主的框架。這個過程,需要「同理」,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才能看清楚彼此的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