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不少人都看過臉書上的一則短影片,美國撐竿跳選手絲托可(Allison Stokke)在17歲一場賽事被攝影師捕捉的一張練習時的照片。這張片在網路上瘋傳,所有的人都驚艷於她的美貌,而完全忽略了她身為專業運動員的表現。那一年是2007年,從那次之後,她再也沒有拿過讓自己滿意的表現,社群媒體的放大檢視,讓她日後花了13年的時間,才與自己和解。
近幾年女性參與運動賽事的風潮漸起,從奧運的女性參賽數字可以發現國際奧委會確實努力履行他們在2014年決定的政策「奧運選手至少一半為女性」。於是在2021年的東京奧運中,有高達48.8%為女性。但就算女性在賽場獲得佳績,也不代表如今已性別平等,而是儘管性別不平等,女性仍舊堅毅奪牌。
然而許多荒謬的規定,都讓女性運動員在參與賽事期間顯得不變而且扭捏。例如在2021年BBC就曾經報導一則挪威沙灘手球隊的隊員們因歐洲手球錦標賽中要求穿的泳褲過度性感且不舒服,於是決定改穿短褲以爭取獲得銅牌的機會。而在賽前,挪威與國際手球聯合會向手球聯合會提出請求後不僅被拒絶,還被提醒違反規則會受到懲罰;最後球隊依然穿短褲,每位球員因「不符合國際手球聯合會沙灘手球比賽規則中規定的運動員制服條例」被罰177美元。這件事情在當時引起非常大的討論與爭議,最後罰款由聯合國支付,而挪威手球聯合會(NHF)則發出聲名表示「我們將繼續一起爭取改變著裝規則,以讓球員能穿著感覺舒適的衣服比賽。」
另一則值得關注的新聞則是在2022年11月17日,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再歷經135屆的賽事後,終於宣布自2023年的第136屆起放寬運動員須著全白的服裝規定,允許女性運動員能穿著有顏色的底褲,讓他們在生理期間能更專注於運動表現,以減少對於白色衣服上是否可能沾上血漬的擔憂。美國網球名將金(Billie Jean King)接受《CNN》受訪時表示「因為我們這一代人總是要穿得一身白,所以我們總是很焦慮。但對於妳的生理期來說,裡面穿什麼衣服才是最重要的。」澳洲球員加夫利洛娃(Daria Saville)也向澳洲當地媒體表示,由於這項服裝規定,她都會刻意將生理期的週期跳過比賽前後。「我不想在比賽期間擔心出血的問題,我們已經有夠多的壓力了。」
台灣專業運動媒體「動誌」,在報導中曾指出:男、女性運動員在先天條件就不一樣,無論是肌肉、力量或體型都有明顯的差異。除此之外多數留著中、長髮的女性也會在運動過程中流汗所造成悶熱與肩頸的黏膩感,當然還有胸部帶來的阻礙與負擔,這些都是男性難以體會的「難題」。不過,上面講的這些都不是讓女性在運動時遇到的「最大難關」,她們真正的最大關卡,其實是每個月都會碰到的大魔王-生理期。為了爭取更好的表現,女性運動員求助婦產科調整經期來潮時間是司空見慣的作法,但長期下來也容易造成經期紊亂的狀況。
除了自身的多項生理狀態必須克服外,包括經年累月運動體壇的男性主義觀點、社群媒體的美貌與身材焦點,往往都讓女性運動員之路有更多需要面臨的難關。聯合國曾統計發現,儘管女性佔職業運動員的 40%,但女子運動報導卻只佔所有體育媒體版面的「4%」。不論國內外的女性運動員,同樣都面臨不平等的困境。有鑑於此,近期「社團法人台灣運動好事協會」發起「Women in Sports女性在體壇」國際攝影大賽。全世界首創以「女性在體壇」為主題的攝影比賽,希望透過照片傳頌不同樣態在運動圈努力的女性身影。賽事總獎金超過60萬台幣,並組成國際專業的評審團,讓更多在運動賽事中努力的女性身影能被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