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女人迷女力數據洞察分析上篇,以數據化的方式呈現,帶領企業及用戶了解女性在「職場環境」、「經濟行動」、「身心保養」三個生活面向的現狀,以及未來邁向多元職場的三大趨勢!
2023 年國際婦女節,全球主題「#Embrace Equity 擁抱公平」,疫後的女性職場工作、經濟消費、身心保養 ,有嶄新變化與需求,擁抱公平,需要看見現狀,與女性共進。
女人迷每年針對用戶做大型調研,提供台灣社會對女性現狀理解的數據切面,邀請個人、企業、產業、政府 ,與女人迷一起展開行動。
今年國際婦女節,我們統整疫後 2020 年至 2023 年觀察,共計 8 份問卷,每次平均 1,500 人次參與,以女性生活組成:「職場環境」、「經濟行動」、到「身心保養」三大面向呈現。

一、2023 女性職場三大挑戰現況
(1) 同工不同酬
在性別平權看似領先的台灣,女性仍在面臨最基本的「同工不同酬」挑戰,同工同酬議題,多年下來仍然不在多數企業的議程上,既有機制顯然仍然無法回應。
職場分配正義的背後,在於一個職場能否給予多元性別的工作者平等的發展空間。

2023 女力數據調查(上)


(2)缺乏多元共融環境
職場中的無意識偏見與性別天花板,仍然限制女性與多元性別族群的晉升與發展,在「安全感」不足及缺乏「支持系統」的前提之下,性別歧視、騷擾、職場黃腔問題仍相當普遍,職場對於多元族群的包容程度持續低落。
根據 2022 年第一季女人迷《女性職場現況調查》發現,同婚合法化至今,仍有超過半數(54.3%)受試者指出,他們不確定自己所在職場是否對於 LGBTQ 族群足夠友善;甚至,也有將近 2 成(19.6%)的受試者表示,自己所在職場對於 LGBTQ 族群並不友善。
許多受試者表示,職場內性騷擾、歧視的對象多半與自身有權利附屬關係,有些甚至為直屬主管,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制度並無保障當事者申訴之後的職涯發展、與同事的相處狀況,使得大部分的員工被迫噤聲。
根據 2022 年第一季女人迷《女性職場現況調查》發現,有高達 94% 的受測者表示,與同事之間的年齡差異、單身歧視是促使自己在職場上與他人格格不入的關見因素。
之所以提及這點,是因為當我們談到職場的 DEI 政策,它包含的不只是性別、種族的平權,而是身而為人一切與他人相異之處,都應給予相互理解、尊重的空間。
 
(3)女性晉升支援不足
承襲過往社會脈絡,當代女性在自我實踐之餘仍須承擔各種各樣的性別角色,個人與角色之間的時間分配、體力支出與精神力負荷,時常成為女性追求自我發展的阻礙。
根據 2021 年女人迷多元領導力大調查,限制女性領導力發展的主要原因,包括找不到提昇自己的方法(64.2%)、既有任務的重壓(40.30%)、不盡理想的財務狀況(32.30%)、家庭角色與自我的碰撞(29.10%)等四項。其中,尤以家庭分工與社會角色之間的衝突最受關注。
根據 2020 年女人迷《女性理想生活大調查》,有 72.1% 的女性期待社會及家庭可以提供照顧支援系統,使女性在需要幫忙時找到相應資源;同時,也有 61.1% 的女性希望從家庭及社會獲得足夠的心理支持,減緩女性擔任照顧角色的焦慮與壓力。
其次,許多女性也在質化調查中表示,由於女性在絕大部分的職場,仍相較男性缺乏平等的晉身管道,以及可追隨的楷模,因此很多時候,更希望仰賴公司內部的政策、資源的協助。而其中,有 43.8% 的女性受試者認為,目前台灣企業普遍缺乏內訓、在職進修的資源和管道。
 
 
二、女性友善職場的三大需求趨勢
女性面臨個人生涯與職涯角色的衝突,以及不友善環境對於特定性別需求的忽視,皆直接或間接地成為女性在工作上追求自我成長及實踐的阻礙。
面對環境,女性期待企業能創造更共融的環境,更以多元性別需求為出發的制度與氛圍,提供提升企業內部多元共融意識之內訓,讓員工對於「領導力」的認識有更豐富的想像,女性也能更有意願、更自信地,想像自己職涯發展的更多可能性。

 2023 女力數據調查(上)

 


(1)性騷擾防治
誠如上述所說,性騷擾問題至今仍頻繁出現於各職場環境之中,且在各程度的性騷擾事件發生之後,許多企業難以提供性騷擾受害者安全且具執行力的救助流程及方案。
也因此,根據 2020 年女人迷《女性理想生活大調查》,有超過六成(63.2%)女性認為當務之急、最需關心的職場及社會議題是「職場性騷擾/性侵害防治」。

(2)多元共融內訓
適度提供女性在職涯發展、社內晉升的內容與支持條件,是打破性別天花板初期的必要手段。面對長年以來受制於家庭、社會及職場運作模式而位居弱勢的全體而言,打破性別藩籬、提供多元共融的內訓機會是重要的。
根據 2022 年第二季《女性職場現況調查》顯示,女性期待職場環境應該朝向「開放透明的溝通環境」、「管理階層性別比平等」、「提供平等福利政策」以及「彈性工時選項」等四大方向前進。
於同一報告中可看出,有 72.6% 受試者期待企業具備開放的溝通環境,以解決多元共融管理意識的組織現況;同時亦有 52% 的受試者期待企業內部針對不同性別、角色、職別、生命階段者提供公平福利;而 51.6% 的受試者,則期待企業根據目標與職務,提供遠距友善政策/彈性工時選項。

(3)女性領導力訓練
目前在台灣職場環境中,仍有相的多的女性因為職場中「缺乏女性領導者的樣本」,而在實際晉升之徒遭受阻礙;另一方面,在自我認知和情感層面,女性工作者也相較於男性「更不容易」在工作中肯定自己,以致於女性領導潛能一直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根據 2021 年女人迷《多元領導力大調查》發現,超過九成女性期待自己具備領導力,卻有近七成的人認同「領導力特質不因性別而有所異同(68.3%)」、三成則認為「領導力特質會隨著性別而有所不同(31.6%)」。
針對不同性別、不同的領導力特質進行更細部的挖掘,會發現,絕大部分的受試者認為男性領導特質主要有「果斷 / 果決」、「視野 / 遠見」、「衝勁 / 決斷力」、「魄力 / 強勢 / 霸氣」;而女性的領導特質則多強調 EQ 及同理能力,如「同理心」、「細心 / 細膩」、「柔中帶剛 / 體諒包容 / 關懷 / 溫柔堅定」、「彈性 / 面面俱到 / 親和力」等。


三、女性理財購屋的現況與需求
女性參與職場,建立自己的事業版圖,目的無非是取得經濟的獨立。然而,女性取得經濟獨立的背後,有哪些更加核心的追求呢?
隨著女性自我意識的抬頭,「寵愛自己」、「投資自己」的觀念愈加深植人心,女性經濟獨立後,對於自己理想生活想像愈趨多元,娛樂、購物、體驗也都是女性在業餘、休閒時間主要的放鬆管道。
在投資方面,相較男性,女性對於風險的耐受程度相對較低,投資策略也偏向保守,消費、購屋、投資等財務決策,也多半以回應自我需求,提升個人生活品質為主要目標。

(1)女性消費現況:捨得為自己消費,以購物、娛樂、體驗為主
捨得為自己消費,為自己購物、娛樂體驗。因不追求鉅額財富極大化,相對來說,理財行為較為保守。購屋也以自主為主要考量,而非投資行為。女性經濟自主期待,目標是為自己做主,不遷就他人,擁有更好生活品質,剛剛好,就很好。
根據 2020 年女人迷的《經濟自主大調查》顯示,約有將近八成(77%)的女性希望透過經濟自主,為自己帶來更自由的生活,在無需遷就他人的情況下,可以為自己帶來更大的幸福感和快樂。

2023 女力數據調查(上)

 

(2)女性投資理財現況:月薪投資比例保守
女性在投資理財上略顯保守的案例繁多,回扣到女性普遍具備的某種「冒牌者心態」,使得女性在相對理財知識較為稀缺,或沒有辦法確保投資效率的情況下,更傾向於保守的理財策略。
根據 2018 年女人迷《經濟自主大調查》還發現,絕大部分的女性在投資理財決策方面,都略顯保守。67% 女性每月月薪投資比例在 20% 以下,且有超過半數的受試者選擇以信用卡消費回饋、定期定額投資、儲蓄型保單等風險較低的方式理財。
透過 2018 年的問卷調查也可以發現,女性對於投資理財所能帶來的回饋,並沒有抱持很高的期待。如果以 1 到 10 分為一個級距,會發現,女性對於投資理財獲利的期待只有 6.9 分,而女性認為自己在投資理財上可承擔風險程度也只有 5.2 分。

(3)女性的理想居所現況:近九成女性考慮買房,首購族以自住為考量
受訪女性購屋多以自住為考量,考慮購屋主因為「想要有自己的空間」 房屋本身是否有增值空間或投資報酬率,不是女性首購族主要考慮範圍。
其中,有 78.6% 的受試者想要擁有自己的空間;40.4% 認為房屋是必要資產;37.5% 想要擁有夠大的空間。
至於可負擔的房價與房貸範圍,則與薪水為主要收入來源有關。超過七成希望購買 1000 萬,同時,可負擔的房貸月付金額以「2 萬到 3 萬(84.9%)」最多。

(4)女性對經濟自主的期待:不遷就他人,擁有更好生活品質
對於很多人而言,在職場上發光發熱、取得金錢與財富,最重要的是實踐理想,或是某種程度上的取得社會地位、他人的尊重,或者在此過程中極大化財富的追求。
同時,有 77% 的人希望能透過經濟自主「帶來更自由的生活與心態,不須遷就他人」;更有 75% 的人期待「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有能力寵 愛自己」。
而這個現象透過 2022 年第二季女人迷《女性職場現況調查》也可以看出端倪,在該調查中,我們發現,當代女性相當關注「自我在職涯與職場中的培力和成長」,甚至有超過七成(74%)的受試者,關注職場是否具備培力課程與持續成長的可能性。

當然,參與社會生活,在職場上取得自己的一番成就與事業,並不會影響到部分女性對於組成家庭、擔任家庭角色的期待。
然而,透過 2020 年女人迷女性《理想生活大調查》也可以發現,當代女性組成家庭、生兒育女是有前提的,有將近九成(86%)的女性希望未來與伴侶的生活模式為「雙薪家庭」。
在生育計畫方面,有 40.4% 的女性願意在經濟穩定,且另外一半願意承認教養、照護責任的前提之下,懷孕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