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夏天,整個世界似乎變成了粉紅色,或者應該說是,粉紅芭比。
由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執導的《芭比》,讓這個擁有60歲歷史,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玩具,再度成為眾人的焦點。對於某些人來說,芭比是終極的「女強人」,她光彩照人、事業有成,並擁有自己的夢幻屋。
對於其他人來說,芭比代表著過時的女性刻板印象,例如1997年Aqua的洗腦神曲《Barbie Girl》中所描述的「我是生活在芭比國度的芭比娃娃,塑膠裡的生活,是如此地美妙。」
但,當芭比正努力洗去過去的臭名,又是誰在以芭比之名,行刻板印象之實?

沒有人會像芭比一樣完美,除了芭比
2014年,伊芙琳馬佐科(Evelyn Mazzocco)接下芭比全球總經理一職後,第一件做的事情,便是在辦公桌後面的白板寫上大大的「與世界脫節」、「物質主義」、「缺乏多樣性」等詞語。
伊芙琳調查了所有反對芭比的評論,而她首要任務就是要改變芭比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回憶當時的日子伊芙琳表示:「我經常收到消費者針對芭比身材的仇恨郵件,甚至是死亡威脅,因此我每天上班時都在提醒自己,芭比這個品牌所面臨的情況。」
2016年1月,芭比登上了《時代雜誌》的封面,向世界宣言「別再討論我的身材了」。以此為分水嶺,芭比的製造商美泰兒(Mattel)一次推出4種身形、7種膚色、22種眼睛顏色與24種髮型的「芭比時尚達人」,宛如和過去導致許多女孩患上「芭比症侯群」(Barbie Doll Syndrome)、「芭比效應」(Barbie Effect)的自己迎來世紀大和解。

 

芭比代表著女人,所有女人也代表著芭比
自1959年上市以來,芭比就像是爭議的代名詞。不符合正常尺寸的18吋細腰及33吋臀部,彷彿是在告訴全天下的人們,完美女性的身材就該如此。
而芭比之所以必須完美,源自於她一開始就是被設計給男人的。1952 年,插畫家在萊因哈德博蒂安(Reinhard Beuthien)創造出一個身材玲瓏有緻的金髮女郎Bild-Lilli,並在報刊《Bild》上連載。拜金、性感、無畏、獨立是Lilli受男性讀者歡迎的原因,而她也很懂得利用自己的美貌,周旋於不同男人之間。
而後,Lilli從報紙的漫畫躍升成可以捧在手心上的娃娃,只是她最常出現的場合,是作為單身派對,男性當作惡作劇的禮物。可以任意穿脫的衣服,以及充滿性暗示的設定,讓Lilli成為市場上兒童不宜的成人玩具。

美泰兒的創辦人露絲漢德勒(Ruth Handler)來到歐洲旅行時,看到Lilli性感美豔的設計,認為這是一個美國市場上可以發展的商機,因為在當時玩具市場幾乎只有以嬰兒與小孩為形象的娃娃。
1959年,露絲在紐約玩具展推出芭比娃娃,但她的競爭對手們卻嘲笑她:「沒有人願意玩有胸部的娃娃。」然而,芭比的銷售額卻飛速增長,但到了1963年,女性開始抗議那些男性曾經嘲笑過的身材。

「芭比被設計出來,是為了教導女性在社會中所期望的角色,不論是好還是是壞。」——《永遠的芭比》作者M·G洛德(MG LORD)

因為有了芭比,女性主義、平等主義都有了答案
芭比最受爭議的,莫過於她那完美過頭、不符合人體工學的身材比例。根據美國成癮中心Rehabs.com的研究報告,如果芭比娃娃是活生生的女孩,她的三圍會是36、18、33吋,會因頭大身小幾乎沒有辦法走路,肚子也只夠放半個肝和幾吋腸道。
儘管芭比製造商美泰兒聲稱,芭比對女孩的身體形象沒有影響,指出許多年輕女孩對自己的身體不滿意的根源,應該是身材苗條的模特或是其母親。然而,數據研究也直接打臉美泰兒,根據2006年《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期刊的論文發現,與接觸其他娃娃的女孩相比,接觸芭比的女孩在年幼時對於「瘦」的意識會更明顯。
這就是芭比的問題所在。

從本質上來看,芭比只是一個身體,而不是一個角色,她是一塊社會可以投射身體形象焦慮的畫布。

 

芭比

 

芭比娃娃改變了一切,然後她又改變了一切
在伊芙琳的帶領下,芭比有了全新的身形與膚色,「也許有些人會說我們進場太晚了,但對於一個大公司來說,改革是需要時間。我們的品牌代表女性的力量。在女性只能當家庭主婦的時代,芭比擁有各種職業,但我們的批評者卻是那些原本應該要支持我們的人。」
儘管有一些女孩覺得有曲線的娃娃看起來很豐滿,但大多數孩子總是會選擇他們最喜歡的娃娃或最像他們的娃娃,多是根據髮型而不是身體形狀。例如,最受歡迎的是一個有曲線美(curvy)、染藍頭髮,被稱作凱蒂佩芮(Katy Perry)的娃娃。
但當問到哪個娃娃是芭比時,女孩們總是指向一個金髮娃娃。
2023年上映的《芭比》,描述瑪格羅比(Margot Robbie)飾演的「傳統典型」的芭比,某天發現奇怪的事情接連發生,決定離開芭比樂園來到真實世界,重新尋找自己。
電影中的芭比樂園,雖然所有的芭比都叫芭比,但她們從膚色、髮色,再到身材皆不盡相同,但其中人氣最高、最多芭比與肯尼喜愛的,仍是金髮碧眼、身材姣好的典型芭比。
傳統典型的芭比,在刻板既定印象中,似乎與當年說著「數學好難」的金髮芭比不謀而合。而在過去半個世紀,因大眾的刻板印象,芭比的另一個綽號,似乎與形容胸大無腦傻妞,甚至意旨蕩婦的Bimbo,畫上了等號。

芭比不是Bimbo,芭比是一名醫生、律師和參議員,是諾貝爾獎得主
自2000年後,Bimbo成為一連串用於性別歧視的詞彙中,最毫不掩飾的形容,其是代表人物《金髮尤物》的女主角艾兒伍茲(Elle Woods),以及時尚名媛巴黎希爾頓(Paris Hilton),當然也包括芭比本人。
來到Z世代當道的現代,Bimbo一詞已經進化成Bimbo 2.0,她們在Tik Tok上為自己貼上#BimboTok標籤,重新定義這個詞,積極分享自己的「Bimbo 宣言」。這些自稱Bimbo的年輕女性,堅持女性可以穿任何她們想穿的衣服,無論有多暴露。她們反對極右翼、支持墮胎與整形,不用集美麗、知性與聰明才智於一身,或是成為女權主義者該有的「樣子」,只要做自己就好。

對於Bimbo 2.0來說,比起撕掉,貼回那些專屬女性的刻板印象標籤,才能奪回女性真正的自主權。

假裝一切完美,就是最大的問題
不管是電影《芭比》還是Tik Tok上自稱Bimbo的Z世代,她們都努力戳破原本的「粉紅芭比泡泡」與「典型芭比」的刻板印象,重新賦予女性活出自信與自由靈魂的新境地。
隨著電影《芭比》鋪天蓋地的行銷宣傳,與各大品牌推出「官方」聯名商品,然而卻也有許多美妝品牌,明明理念和《芭比》背道而馳,卻硬是坐上了這台粉紅色順風車。
例如有「芭比藥物」之稱的美拉諾坦(Melanotan)的非法助曬劑,雖然可以在無須照射太陽的情況下曬黑皮膚,但也可能導致腎衰竭和腦腫脹以及產生幻覺。此外包括芭比提臀(Barbie Butt lift)、讓妳的嘴唇變得像芭比一樣,都成為社群、垃圾電子郵件不斷被推播的廣告。
2022年,芭比風潮(Barbiecore)席捲了時尚圈,根據《Data, But Make It Fashion》調查指出,全球對Barbiecore的 Google 搜尋興趣已增長了335%。然而,做一個Barbiecore的美甲與動一個可疑的芭比手術,後者只是在把女性重新塑造成一個塑膠感十足的娃娃。
當《芭比》電影以全新的方式詮釋了女性主義,甚至是芭比的存在主義與美感意識,遺憾的是,迷戀芭比形象的人們,甚至是擁抱「典型芭比」的資本主義者,也正在復刻過往的傳統典型芭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