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芭比》(Barbie)在全球開出亮眼的票房,不過在韓國情況並非如此。根據韓國電影委員會(Korean Film Council),電影《芭比》的票房截至8月3日,在韓國所有上映的電影中,排行第9名。在總票房中的佔比也不斷下降,從上映第1週的8%,到第2週的3.9%,8月3日僅佔總票房的1.8%。
根據韓國搜尋引擎Naver的統計,韓國觀眾對《芭比》的評價,在滿分10分下,為8.51分。其中女性觀眾的評分較高,為9.27分,男性觀眾則為5.99分。其中對電影評價最高的是20至29歲的觀眾(9.02分),最低的則是50至59歲的觀眾(7.21分)。所有進戲院看《芭比》的觀眾中,有77%為女性,23%為男性。
《衛報》的報導指出,韓國難以撼動的父權體制,以及對女性主義的污名化,是導致《芭比》這部帶有性別教育意義的電影,票房之所以不好的主要原因。
韓國婦女運動倡議人士沈海仁(Haein Shim,音譯)向《衛報》表示,韓國的女性觀眾可能會猶豫是否要去看這部電影,畢竟在這裡,「害怕被貼上女權主義標籤」的恐懼是真實存在的。海仁認為《芭比》作為1部女性主義的電影,即便是以幽默的形式呈現,在韓國仍被視為相當禁忌的主題。
韓國影評貝徹韋斯(Jason Bechervaise)向《衛報》表示,與西方市場相比,《芭比》在韓國票房表現不佳一事,其實並不會讓他感到驚訝。「反女權主義者無疑會攻擊這部電影。」
沈海仁也指出,「女性主義這個詞,對很多韓國人來說,已經成為1個帶有貶義髒話。人們不願意承認,也不願意面對根植於韓國社會的父權體制。」
韓國的性別現況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在6月20日,公布了「2023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Global Gender Gap Report 2023)。在146個國家中,韓國排第105名,與2022年相比,下降了6名。除此之外,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也指出,韓國的性別薪資差距,是所有已開發國家中最大的。而《經濟學人》在今(2023)年3月公布的玻璃天花板指數中,韓國在所有國家中是倒數第1名,代表女性難以在工作環境中,得到與男性一樣的待遇。
《衛報》指出,韓國女性往往在懷孕分娩後,迫於社會壓力,必須在家庭與職涯間做出選擇。且針對女性的性暴力在韓國相對普遍,而相關刑事犯罪往往得到法院的輕判。
現任韓國總統尹錫悅(Yun Seok-yeol),便曾提出多項反對女性主義的言論與政見。例如表示性別不平等已經是過去式,韓國沒有結構性性別歧視的問題,而廢除女性家庭部。或是指出「女性主義」是韓國出生率低的罪魁禍首等等。
年輕韓國男性的厭女症
根據韓國媒體《시사IN》在2019年公布了1項,針對韓國20多歲男性的民意調查。調查結果發現,有62.3%的男性,不認為女性主義是實現性別平等的運動。而有78.9%的男性認同社會存在「女性至上」(female supremacy)的價值。
《哈佛政治評論》在今年1月,以「女性主義作為1種新的髒話-韓國年輕男性的民粹主義與父權思想」為題,闡述了韓國年輕男性反感女性主義的原因。
文中指出,韓國年輕男性對於房價飆升、工資停滯、工時過長,以及政府未兌現的政治承諾感到失望。他們生處在女性主義在韓國發展、身旁女性開始追求原本屬於自己的權力的時代,但這些年輕的韓國男性,卻還沒能嚐到韓國父權體制,為年長男性提供的特權與優勢。因此在他們眼中,倡議性別平等的女性主義者,就成了追求「女性特權」的「女權」,是壓迫男性、破壞性別平等的極端主義。
韓國影評尹成恩(Youn Sung-Eun,音譯)向《衛報》表示,在「女性主義」被貼上激進與極端的標籤的韓國,導演潔薇(Greta Gerwig)想要透過電影傳遞的女性主義,以及性別平等概念,對韓國觀眾而言並不是很有吸引力。「作為1部娛樂性電影,突出如此敏感的主題(女性主義),可能難以引起共鳴。」尹成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