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0月3日揭曉,由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克勞斯(Ferenc Krausz)、呂利耶(Anne L’Huillier)共獲殊榮。
 

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3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揭曉,由美國物理學家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匈牙利-奧地利物理學家克勞斯(Ferenc Krausz)、法國-瑞典物理學家呂利耶(Anne L’Huillier)共獲殊榮,以表彰他們對微觀量子世界研究的貢獻,得獎理由是「他們的實驗方法,產生原秒脈衝光以研究物質中的電子動態」。其中呂利耶更成為史上第5位女性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65歲的呂利耶(Anne L’Huillier)成為史上第5位女性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她1958年生於法國巴黎,1986年於巴黎第六大學(UPMC)獲得博士學位,現任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教授。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1968年於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Aix-Marseille University)獲得博士學位,現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教授。

瑞典皇家科學院(Kungliga Vetenskapsakademien)指出,今年的得主之所以被嘉許,是因為他們的實驗為人類提供用於探索原子和分子內部電子世界的新方法。阿戈斯蒂尼、克勞斯、呂利耶發展出一套創建原秒(attoseconds,10的負18次方秒)脈衝光的方法,可用來測量電子移動或改變能量的快速過程。

用光捕捉最短的瞬間
由於電子在原子和分子中的運動非常迅速,以至於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完成許多動作,所以科學家們需要使用原秒(又譯「阿秒」、「埃秒」)這種極短的時間單位,來精確描述和測量電子的行為。這種測量使科學家能夠深入瞭解電子在微觀世界中的運動和相互作用,從而推動了我們對物質性質的理解和應用的發展。
因此簡單來說,他們的卓越貢獻正在於,使人類得以研究電子極其快速的運動過程。呂利耶發現了雷射與氣體中的原子相互作用的新效應。阿戈斯蒂尼和克勞斯則證明了,這種效應可以用來創建比以前更短的光脈衝。
現在,原秒世界已經變得可觸及,而且這項技術一直在不斷發展。這些脈衝已被用來探索原子和分子的詳細物理特性,並在從電子學到醫學等領域具有潛在應用。原秒脈衝也可以用來識別不同的分子,應用於醫學診斷中。

華裔得主最多、女性得主最少的諾貝爾獎項
諾貝爾物理學獎1901年首度頒發,今年是第117屆(有6年從缺),累計224位得主(美國物理學家巴丁〔John Bardeen〕兩度獲獎),最年輕得主是1915年25歲的英國X射線晶體學家布拉格(Lawrence Bragg),最年長得主是2018年96歲的美國雷射光學大師艾許金(Arthur Ashkin)。在今年之前,女性得主僅4位,是諾貝爾三大科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之中性別失衡最嚴重的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