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時,「性別」往往不是最常被提及的熱門議題。在目前的綠能產業中,女性參與仍面臨許多障礙,尤其是文化與社會規範帶來的諸多挑戰。
台灣是亞洲第一個同志婚姻合法化的國家,性別平等意識在周遭鄰國中可謂領先。前幾年,開始有企業將性別平權帶入CSR與ESG專案,如 IBM 長年倡議的 Women in Technology、萊雅集團(L'ORÉAL) 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合作的「全球傑出女科學家獎」(L'ORÉAL - UNESCO Awards For Women in Science)等,皆是這方面的代表案例,不少公司後來陸續跟進,推出許多彰顯DEI(多元平等共融) 概念的相關活動。
儘管如此,時下職場的性別偏見依然存在,連標榜永續的領域也不例外。
事實上,性別與永續的關聯比我們想像的更為緊密,而性別與永續議題的交織關係,可從過去幾年來的聯合國氣候的政策演進看出端倪。

氣候行動納入「性別」觀點,成聯合國政策文件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報告,因氣候變遷而流離失所的人民中,多達 80% 是女性!氣候變遷對女性的身心健康影響深遠,包括孕婦與胎兒健康威脅、高溫死亡率及家暴風險上升等問題。
因此,早在20多年前,性別議題就出現在聯合國氣候大會議程,談到COP 與性別的正式交會,可從2014年的《利馬工作計畫》(Lima Work Programme)談起。
當年的COP20 於秘魯利馬召開,各國經過兩天延長會議後達成共識,通過「利馬性別工作方案」(Lima Work Programme on Gender),強調女性在應對氣候變遷中扮演關鍵角色,應提升性別平等,並促進氣候政策的性別敏感度,確保女性在決策過程中的參與度,並提升各國對氣候與性別議題的認識與能力建設。
2019 年的西班牙COP25,接力加碼《性別行動計畫》(Gender Action Plan, GAP),進一步強調從政策、財務、能力建設等方面推動性別平權。到了杜拜COP28,各國更發起「性別回應公正轉型及氣候行動夥伴關係」(Gender-Responsive Just Transitions & Action Partnership),獲得 80 國廣泛支持。
而剛結束的COP29,則有強化版《利馬性別工作計畫》(Enhanced Lima Work Programme on Gender),並在會議中通過「氣候金融新集體量化目標」(New Collective Quantified Goal, NCQG),強調氣候金融決策應納入女性與其他邊緣化群體,以確保符合人權原則。

性別攸關「經濟」發展!政策落實亟需資金和數據
回顧COP 的性別議程演變,無論是性平意識普及、各國政策方向、能源轉型規劃,還是數據的搜集與分析,都需要更多資源與資金投入,才能推動氣候中的性別平權。
更重要的是,性別不僅是社會議題,也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 2015 年發表的報告《The Power of Parity》指出,促進性別平等可使全球 GDP 大幅增加 12 兆美元。
然而,至今性別差距依然隨處可見,尤其女性在「氣候治理」與「公正轉型」中的角色,面臨了強大的結構性挑戰。
例如,《利馬工作計畫》原本僅設計為 2 年計畫,後來延長至 5 年,並在 COP29 決議進一步延長至 10 年。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副秘書長張寒瑋觀察,這番調整有助於確保性別平權議程的穩定性,避免短期計畫中斷,影響長遠發展。
除了政策規劃,資金挹注與數據的搜集、統計與分析,亦至關重要。性別數據可幫助政府識別氣候災變對不同性別的影響,並針對調適、減緩與韌性策略提供有效解方。然而,目前這方面的工作進展有限,有賴政府與企業加強投資。

氣候行動召喚「女力」!打造真正的性別友善職場
回頭看台灣,現階段,女性參與綠能產業仍受「文化與社會規範」影響,也欠缺政策補助與培訓機會,削弱了女性對永續發展的貢獻。
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惠萍指出,女性參與綠能產業的三大阻礙為:「文化與社會規範」、「缺乏性別敏感度的政策」、「缺乏培訓機會」。政府與企業在推動綠能政策轉型與人才培育時,應更積極納入性別視角,確保女性能獲得平等的機會。
不久前由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舉辦的「從COP29看全球與台灣淨零X性別的交匯點」活動,參與面孔包含政府單位、民間企業、NGO組織、教育界及學術人員等,當日便在會場抒發自己在綠能產業的遭遇。
一位從事太陽能產業的生理女聽眾分享,曾受到男性前輩不信任女性員工的歧視言語,像是「你們女生果然比較不懂」,或者,安裝設備的職員比例總是男多於女,是為避免女性身型嬌小、或有懷孕情況,類似的性別壁壘和長年偏見,彷彿該行業心照不宣的不成文規定。
如何改善呢?陳惠萍建議,企業應建立支持女性參與的友善環境,包括改變社會觀念、提供平等的培訓與發展機會、提升性別認知,並減少傳統性別角色對職業選擇的影響。
未來,性別平權不應只是氣候談判桌上的口號,也應透過資源投入與制度改革,成為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助力。倘若性別不平等的問題無法解決,不僅將使產業界錯失大量人才,更會拖慢全球淨零轉型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