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巴黎奧運,男女運動員在參賽人數的比例上終於實現了平等,這絕對是巨大的成就,但這不意味著女性在奧運會上已擁有絕對平等的權利,職業運動一直存在著性別歧視的問題,而這些議題在奧運時期特別明顯。你也許沒有意識到這些厭女情節和性別歧視的行為,以下是《Glamour》德國版整理出奧運會上可能出現的性別歧視狀況,以及我們該如何讓情況變得更好。

1. 奧運與性別歧視:外表勝過運動表現?
每每在報導奧運會上的女性運動員時,很多媒體會把重點focus在運動表現之外,包含她們的外表、服裝和行為。女性因運動而扭曲的臉龐常被評為 "不好看",而男性的面部表情則很容易成為專注的象徵。更不用說媒體很愛評選漂亮的女運動員,運動成績不再是重點,外表長相很容易勝過一切。

2. 國際奧委會的厭女症是奧運性別歧視的根源
奧運的性平之路還在持續進步中,或許是因為十幾年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OC)透過規則助長了厭女的情況:像是原本有許多項目禁止女性參與,服裝規定也暴露了性別歧視。2012年之前,參與沙灘排球的女性運動員必須穿著比基尼底褲(兩側寬度不超過7公分)和同樣超短的運動Bra Top參加比賽。而男性運動員則可以穿著襯衫和短褲參賽。關於這個議題的爭論並不在於女運動員是否應該穿著比基尼比賽、或穿著比基尼是否會感到不舒服,而是關於在比賽中選擇服裝的自由。

3. 奧運與母性:不可能並存,對嗎?
既是母親又是職業運動員?這在現今的運動場上幾乎很難實現,男性運動員會因為成為父親而受到祝賀,女性運動員則會因為懷孕而被質疑她們的表現。最血淋淋的例子就是運動員的贊助合約。2019 年曾獲得7枚奧運金牌的頂級運動員Allyson Felix因為懷孕而被Nike減少了70%的贊助金額,Felix在《紐約時報》上公開這件事,最終促使Nike建立新的生育保護條款,保證女運動員在懷孕18個月內不會因懷孕而影響贊助金額。

4. 杜絕奧運的性別歧視:如何讓情況好轉
直到2024年,奧運首次達到了男女運動員人數相同的里程碑,共有5250名男性運動員和5250名女性運動員一同參賽。回顧第一次有女性參加奧運是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奧運會,直到96年後、也就是今年的2024 年才走到男女人數相同的這一步。

此時此刻,媒體、電視台還有我們每一個人能做的,就是要求女性在奧運和(職業)運動中必須有顯著的能見度,因為只有這樣,全職女運動員才能成為職業楷模,才能談到公平的贊助,才能最終像她們的男性同事一樣、靠自己的職業--體育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