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少子化的威脅,各國紛紛出奇招,希望大家能多生點小孩。以中國為例,就實施了「媽媽崗」政策。此政策為「家有12歲以下子女」的媽媽們彈性上下班時間、管理模式,讓媽媽們可以兼顧家庭與職場。不過許多人卻批評此政策看似貼心,實則隱藏各種歧視。

雖然媽媽崗工時彈性、管理模式彈性,但提供的工作卻多為家政、清潔工、客服、縫紉等低薪行業,時薪僅為常規崗位的65%~80%,有些地區的崗位時薪甚至不到70元;合作模式也多為合約、臨時工,無法提供長期穩定的保障,也缺乏晉升管道。

最為人詬病的,還是「媽媽崗」的服務族群。「媽媽崗」目前僅為媽媽們提供這樣的彈性工作,實則強化了「育兒顧家是女性責任」的傳統觀念,也有大陸網友反應老公就以此為藉口,不願為家庭出一份力:「反正你可以去媽媽崗上班」。

而對於一些具備高學歷或是專業技能的女性而言,媽媽崗的工作內容與薪資水準也沒辦法為其發揮他們的工作才能、也沒辦法賺到相對應的薪水,造成「職業降級」與人力資本浪費。

政府雖立意良好,卻也不夠完美、公平。盼台灣能吸此教訓、多聽聽大眾的需求,訂定出符合勞資雙方需求的「催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