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內政部戶政司111年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內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齡為31.43歲,較10年前增加了1.32歲。而生育年齡為35歲以上女性,共4萬4583人,約占總體生育女性約3成。除了生育年齡延後,國健署提醒,「高風險孕產婦」亦是需要關懷追蹤的對象,可減少健康不平等。
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林真夙表示,「高風險孕產婦」包含吸菸或飲酒行為、多胞胎、確診為妊娠高血壓或妊娠糖尿病且教育程度為高中職以下或為原住民、新住民,以及受家暴未定期產檢、藥物濫用及心理衛生問題之孕婦,依個案意願,提供孕期至產後6周的追蹤關懷。
考量偏鄉高風險孕產婦以及具有社會經濟風險因子懷孕婦女的健康照護需要,國健署自106年起,逐步補助嬰兒死亡率、未成年少女懷孕率等較高的縣市進行「高風險孕產婦健康管理試辦計畫」;111年起,全面補助22個地方政府衛生局或婦幼發展局,結合轄區產檢醫療院所、社政機構及民間單位。
林真夙說,女性至醫療院所進行產檢時,第一線醫療人員只要發現符合「高風險孕產婦」條件,即主動介入個別化諮詢、關懷與轉介,協助高風險個案能定期接受產檢,並提高孕產相關健康識能。另外,相關訊息也會提供給社家署、心健司、原民會等相關單位,強化社會安全網。
國健署針對參與追蹤關懷計畫懷孕婦女的資料分析,有吸菸或飲酒行為者,有98.9%接受衛教或轉介戒治服務;妊娠高血壓與糖尿病患者成功控制達89.3%,有效改善高風險孕產婦的健康狀況,也有助降低新生兒健康風險。林真夙說,高風險孕產追蹤關懷,3年來已累計提供高風險個案服務逾2萬6千人次。
另外,懷孕時年齡未滿20歲的少女,各縣市衛生所護理師也會提供詳細的懷孕衛教指導。若考慮人工流產,護理師亦協助相關諮詢,幫助個案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林真夙強調,後續會再轉介銜接社家署的「未滿20歲懷孕服務及後續追蹤輔導服務方案」,加強高風險孕產追蹤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