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五屆「鄉村性別平等種子師資培訓」,新舊學員們認識性平、SDGs、食農的最新議題、學習教案設計,以及交流彼此授課經驗。
  

台灣多年推動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的歧視,倡議性別平等、婦女賦權,從行政院性別平等處發布的「2022年性別圖像」顯示,2019 年我國性別平等,雖然居全球第6 名、亞洲第1 名,但是,在鄉村地區,民眾仍是習慣將農事的領導、決策與經營,交由男性負責,致使女性無法獲得盡情發揮的空間。
因此,農委會為了普及鄉村居民的性別意識,委託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婦權基金會),從2014年起執行兩年為一期的「鄉村性別平等種子師資培訓」,建構鄉村性平種子師資的網絡,並協助這些師資進入家政班、社區等在地組織,推廣性平相關議題。
目前,鄉村性別平等種子師資已經辦理3屆次的培訓,共計有39人取得師資資格。每一年,婦權基金會均為取得師資證書的師資群,舉辦1~2場回流培訓(回流培訓與各屆次培訓分開辦理)。2022年辦理第4屆的培訓,預計至2023年完成當屆的培訓。
在第4屆的培訓上,新舊學員齊聚一堂,熱烈地與講師討論教案設計、教學工具應用,以及分享性別生命經驗等。擔任講師的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鍾怡婷表示,培訓課程設計不僅融合性平的每年最新議題外,也因應時下最熱門的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今年通過《食農教育法》等趨勢,納入SDGs、食農教育的觀念。

透過電影、繪本、聊天 即時傳導觀念
對於來自農會、社區、學校、地方NGO非營利組織的種子師資來講,這項培訓開啟他們擴展性平、SDGs與食農新觀點的高度與視野。
從護理師一職退休後,加入高雄市旗山區農會家政班的沈雪華,也是當地東平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熱心從事社區志工的她,過去對性平議題相當陌生,自從參加「性平種子師資培訓」後,將性平觀念傳達給家政班員、社區夥伴,帶動更多鄉村男性願意參與社區的舞團、樂團,與農村婦女們一起學習。
而台南市鹽水區農會家政班班員楊美琪,因為爸媽對男女一樣重視,自幼活潑的她,有著男孩一般的豪爽性格。她說,自己直到就讀國中的女兒,向她提及班上男同學喜歡同性後,才開始注意性平議題,後來參加「性平種子師資培訓」後,她回到家政班,聽到資深班員抱怨婆媳問題時,會順勢將性平意識置入聊天話題中,設法翻轉老一輩重男輕女的觀念。
已從宜蘭縣蘇澳地區農會家政指導員退休、擔任宜蘭縣大南澳休閒農業區委員的陳秋微,則是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小時候會替受到父親語言霸凌的母親,打抱不平。「現在時代背景不一樣了,很多老一輩性別觀念的落差,透過性平的理解與溝通,鼓勵他們了解男女的差異,展現包容關懷,可以讓家庭更美好。」會唱歌仔戲的她,利用跑遍全台家政班授課或帶領社區旅遊活動時,在說學逗唱中,將多元性別的教案,帶入歌曲與地方故事的講解。
擅長料理、食材推廣的苗栗縣頭份市農會家政指導員林金碧,則是透過訓練農村婦女第二專長、為農村高齡長者授課的「綠色照顧」,傳達生活化的性平、SDGs、食農觀念。她舉例指出,許多婦女長期被當成家庭、農事的無酬女傭,致使地位低落,後來她鼓勵這些婦女接受料理、手作的第二專長訓練,上網推銷DIY課程或產品,在獲得收入後,從此獲得配偶的重視;另外,她也教導阿公學員們製作環保的柚子洗碗精,帶動阿公們願意拿著自製清潔用品,在家洗碗,分攤阿嬤的家務。
新北市蘆洲區農會推廣部主任張美玲,是家中的大女兒,下面還有3個妹妹,而重男輕女的阿公,要求她這個大孫女,高中畢業後必須出社會賺錢、負擔家用,不過他的爸媽則是強力支持她就讀大學。「從我阿嬤、媽媽及我的生命歷程,對應到當時的時代背景,歷經不同的性別議題。」她指出,性平是尊重與和諧相處,她會在家政班的班會裡,安排性平議題的電影欣賞或閱讀繪本,與班員聊天,打開對方心防,來討論、交流彼此對於性平的想法。
30多歲的小熊烘焙屋負責人張嘉倫,是新竹市農會家政班的年輕班員。她針對烘焙教案,融入性平、SDGs、食農觀念,讓3歲到80多歲的學員,在快樂做烘焙中,展開沈浸式的感受,「餐飲是容易觸動大家的觀念,現在很多竹科男性願意來學烘焙,一方面想取悅竹科媽媽們,另方面則是多了一項舒壓的手藝,讓家人相處更為融洽。」
同樣透過餐飲做性平、SDGs、食農推廣,還有花蓮上騰工商教師賴亮呈。她說,過去的人多盼望生男孫可以傳宗接代、而她的母親連生四千金,長輩為家中最小女兒的她取名,討論要不要迎合「招弟、添丁」意涵時,曾經發生爭吵,後來阿公決定用「亮麗呈現」的意義,定案她的名字。
賴亮呈說,花蓮有多元族群,每一個族群對性平有不同的傳統觀念,比方說布農族是父權社會,阿美族則是女系社會,而她的學生來自不同族群與家庭,現階段的高職課程與教材都已融入性平教育,所以她個人授課則從平權、和諧的核心主軸出發,帶領學生認識何謂性平、老傳統,給予正確的觀念方向,希望讓學生做一個理智人。

運用公部門計畫借力使力 擴大影響力
長期關注婦女賦權議題,曾在NGO輔導中高齡創業的雲林縣東南亞文化教育發展協會總幹事葉玟穗,對於性平最有感。她說,女性要創業、拿貸款,實在很困難,而且先生看到太太穿得漂亮,往外面做創業,心裡都會犯嘀咕,對太太產生質疑。
如今服務新住民、推動性平的葉玟穗認為,農村對於性平議題不熟悉,且性別意識薄弱,至今仍有婆婆、男性限制新住民媳婦外出,因此協會向雲林縣政府提案,舉辦2022年婦女權益暨性別平權博覽會,號召婦女團體及企業等單位參與,希望讓在地民眾認識婦女權益、性別平等、新住民文化,達成落實永續發展目標。
因為答應幫忙農會朋友,出席參加「性平種子師資培訓」的鄒慧芬,每次來培訓上課,都把它當作「記憶體更新」,不僅接收最新的議題觀念,還能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串接更多台灣西部的資源。
鄒慧芬來自外省家庭,爸媽極力栽培她與兩個妹妹。在1990年留學美國紐約大學、攻讀碩士時,她已經接觸性平議題,「很多帥帥的男教授幾乎是同志,我們校區的廁所不分性別,校旗也是代表性平的紫色。」
目前在台東專科學校餐旅管理科任教的她,擔任原住民資源中心主任、負責高教深耕計畫二期,有了教育部及原住民委員會的經費支持,帶領學生從事社區服務與SDGs計畫,打出「課程買一送三」,將自己主攻的飲料調製課程,額外再加送性平、SDGs、食農課程,前進台東各地農會、社區。
同時,鄒慧芬也鼓勵許多女學生,不要因家長將家庭資源都給了兒子,而中斷自己繼續升學的夢想,「我都鼓勵她們畢業後,一邊工作賺錢、支持家計,一邊讀空大二技,拿到學位後,可以到大城市找到更好的工作機會,由自己主導人生。」
如何將性平、SDGs、食農觀念,傳導至鄉村、社區,對種子師資是很大的挑戰。「他們回到鄉村後,必須因地制宜,針對授課對象,調整課程內容。所以我們給予他們的培訓,是偏向傳導中心思想、核心概念,讓他們做發揮。」鍾怡婷強調,這群種子師資身經百戰、擁有地方生活經驗,能擔任性平、SDGs、食農議題的橋接、轉譯與傳遞角色,對鄉村民眾進行溝通,讓大家認可這些議題,重視婦女賦權、永續及食農,達到家庭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