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單身比結婚還流行」的年代,全球正陷入一場「關係大蕭條」。美國25到34歲的年輕人中,一半男性、四成女性單身,北歐更有三分之一成年人獨居。有人滑遍交友App卻越滑越孤單,有人乾脆宣告「男友太煩,單身更爽」。《經濟學人》11月6日指出,這股浪潮其實揭示了性別與時代的劇變——女人經濟獨立、敢拒絕壞關係;男人卻在愛情市場裡手忙腳亂。當AI戀人都能體貼回話、溫柔說「我愛你」時,真實的親密關係該何去何從?
【婚姻崩塌,單身上位:女性翻轉的時代】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成家」是人生必修課,更是生存所需。在可靠的避孕出現以前,女人無法掌控生育,不結婚就沒錢養孩子。因此,人們常說,「悲劇以死亡作結,喜劇則以婚姻收尾。」
如今,婚姻和親密關係正在快速式微,單身率攀升的速度快到讓人措手不及。美國25到34歲的年輕人中,男人有一半、女人約四成沒有伴侶。自2010年以來,在30個富裕國家裡,有26個獨居人口比例上升。《經濟學人》估算,如果人們「交往或結婚」的比例還像2017年那麼高,現在全球的單身人口就會少一億人。
一場「關係大蕭條」席捲全球,而人們反應大不同,有人覺得這根本是社會道德崩壞,也有人認為這是新時代自立自強的象徵。推廣生育的團體警告「不成家會讓文明滅亡」,時尚雜誌《Vogue》則大唱反調,說對有抱負的年輕女性而言,交男友不僅超沒必要,甚至還「有點丟臉」。
《經濟學人》指出,這股單身熱潮有利有弊。女性生活方式徹底翻轉,能在職場立足、有自己的存款,也更敢選擇一個人過,不再被貼上「可憐」或「異類」標籤。經濟獨立讓她們有底氣逃離爛關係、甩掉壞對象、對家暴說不,也逼得男人學著尊重與成長。男人如今想談感情,光會「養家」早就不夠用了。
【愛情市場崩壞?女人變強,男人沒跟上】
單身潮看起來像是一場解放運動,但現實裡,其實有很多人沒那麼灑脫。調查顯示,多數單身女性表示滿意現況,卻也有六七成的單身者覺得「要是有伴也不錯」。美國2019年的一項民調發現,雖然有一半的單身者沒在積極找對象,但只有27%是真的享受單身。更多人是徹底放棄了——覺得找伴侶太難、相親市場的對象不合格,或乾脆懶得再碰感情這檔事。
許多人想找對象卻找不到,問題到底出在哪?《經濟學人》形容,這是一個「崩壞的愛情市場」。亞洲一些國家過去因重男輕女導致男性過剩,雖然現在改善許多,但仍有一堆障礙。
社群媒體和交友App更讓情況雪上加霜,網紅情侶在IG上放閃,加劇了大家對「完美愛情」的追求。約會軟體Bumble上多數女生設定「身高至少180公分」,直接讓85%的男性被淘汰出局,演算法沒能撮合出真愛。政治立場也成了絆腳石:年輕男性普遍往右傾、女性偏向左派,雙方都堅持「不和左派/右派約會」,立場不一就連配對的第一關都過不了。
也有專家指出,人們盯著螢幕的時間越來越長,社交技能逐漸退化。人手一機,誰還出門聊天?美國各年齡層的面對面互動都在下降,年輕人降得最誇張。社群媒體更放大了線下社交的焦慮,女人怕出門被騷擾,男人怕約會被網路公審,結果大家只敢躲在螢幕後面。
《經濟學人》指出,隨著獨居變得容易,女性的「愛情門檻」也跟著拉高,寧缺勿濫成了共識。女人希望對象受過教育、有穩定收入;男人卻在學歷與職場上節節敗退。那些不學無術、收入又低的男性,連約會都變成奢望。若他們又不願分攤家務、動輒抱怨「女人太現實」,更會被踢出遊戲。網路上充斥的「厭女」言論,就是這群被淘汰的魯蛇在發洩怨氣。
【不生小孩,與AI談戀愛!】
也許這場「關係蕭條」會慢慢自我修復——前提是男人願意長大一點。《經濟學人》開出的處方箋其實很簡單:多做家事、少擺臭臉、學會負責,讓自己成為更討人喜歡的伴侶。雖然文化積習一時難改,但面對孤單一輩子的恐懼,男人的動力應該不會太差。近年不少國家確實有進步,掃地、煮飯、帶小孩的性別分工,比過去平均多了許多。
然而,就算在最平等、最進步的北歐,單身潮依然橫掃全境。芬蘭和瑞典如今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獨居。這個趨勢意味著全球生育率將持續下滑,畢竟單親撫養孩子很辛苦,在許多文化裡仍帶著禁忌。此外,年輕單身男性的暴力犯罪率更高,一個「形單影隻」的世界,也可能變得更危險。
有些人乾脆放棄修復人際關係,轉而向機器尋求情感支持,約有7%的年輕單身者願意考慮AI戀愛。比起現實伴侶,這些「愛情機器人」更溫柔、更有耐心,也不會要求你去刷馬桶或換工作。
許多人或許會擔心,當伴侶與孩子越來越少,世界也會變得更孤單、更疏離。但《經濟學人》提醒,光是怨天尤人也無濟於事。政府不能替人安排愛情,但必須正視男性教育落後的問題。單身人口只會越來越多,從房價、稅制到建築設計,最好都從現在開始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