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做7件事 培養內心強大孩子
若想培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Reem Raouda提醒家長應避免以下七種教養行為:
1. 替孩子排除所有困難
孩子必須親身經歷並克服困難,才能變得堅強。如果父母總是搶着幫他們解决一切,就等於奪走了他們變堅強的機會。允許孩子在困境中掙扎,父母只需作為他穩穩的後盾,陪在身邊。
臨床心理學家 Dr. Lisa Damour 說,那些經常得應付「適齡難題」的孩子,情緒控制能力會越來越強。舉例來說,如果孩子忘了帶功課,別急着幫他送到學校,就讓他面對這個自然的後果。等他放學後,再和他聊聊學到了甚麼,下次怎麼做會更好。
2. 試圖扮演完美父母
偶爾發脾氣是人之常情。但那些能培養出內心強大孩子的父母,不會假裝事情沒發生過,也不會反過來責怪孩子「導致」自己情緒失控。真正的內心強大,體現在父母能夠解決問題,同時不摧毀彼此間的信任。
若父母不慎對孩子說了重話,請真誠地告訴他:「媽媽/爸爸剛才被其他事情影響了情緒,卻不小心對你發了脾氣,這是我的不對,我很抱歉。」這能讓孩子明白,失誤無需摧毀關係,而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正體現了關係的韌性與個人的擔當。
3. 把情緒「收」起來
壓抑憤怒、悲傷等強烈情緒,會讓孩子開始害怕自己的感受。真正的力量,源於他們明白:再難受的感覺,也終究可以面對和調節。
這個過程同樣是孩子練習「社交韌性」的關鍵環節。當他們深知,自己的喜怒哀樂都不會破壞親子之間的情感聯結,他們便能更好地預備自己,去面對同儕間的拒絕與衝突。
當孩子感到沮喪時,請避免使用「你沒關係的」這類話語。取而代之的是:「我知道那真的很傷人,我就在這裏陪着你。」父母所展現的處變不驚的定力,將教會他們:情緒本身並非危機。
4. 只注重成就
一個孩子若只有在成功時才覺得自己有價值,就很容易在壓力下不堪一擊。內心強大的孩子深知,他們的價值絕非取決於成績或獎杯。
研究顯示,兒童的完美主義傾向,與青春期時出現的焦慮及心理耗竭密切相關。
因此,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請避免說:「你明明可以更聰明。」相反地,請告訴他:「我為你付出的努力感到驕傲。一次分數,定義不了你。」
5. 當「一言堂」家長
說一不二的管教方式,看起來很威風,卻最容易養出內心脆弱的孩子。當孩子從來不能發表意見,他們要麼會變得畏畏縮縮,要麼就會處處跟父母對着幹。真正的力量,是在孩子參與決定、感覺自己被重視時,一點點長出來的。這也是讓孩子「練膽」、學着獨立的好機會,而且他知道,父母永遠是他的後盾。
讓孩子有點「當家作主」的感覺,他們會更主動,也更少跟父母較勁。比如,問孩子想倒垃圾還是擺碗筷,晚餐吃麵還是炒飯?這些小選擇,會讓孩子越來越有信心。
6. 把孩子當成「出氣筒」
很多家長沒意識到,自己總在無形中要求孩子來照顧自己的心情。比如,自己不開心時,就指望孩子來哄。這種讓孩子反過來安慰大人的角色顛倒,對他們傷害非常大。
當父母感到煩躁時,與其脫口而出「你氣死我了!」,不如說:「媽媽/爸爸現在心情不好,需要自己平靜一下。」請記住,處理父母的壞情緒,不是孩子該做的事。
7. 把「累到垮」當成榮譽
如果孩子從小被教育「拚命做事才優秀」,他長大後很可能會成為一個疲憊不堪的大人。父母要讓孩子理解,真正的強大,也包括敢於喊停、安心充電,並且不靠一直表現來證明自己厲害。
當父母示範如何好好休息,就等於在教孩子讀懂身體的訊號:怎樣在累垮之前,就聽見它的求救並做出調整。父母可以明確告訴他:「媽媽/爸爸現在需要休息20分鐘,『關機』一下會讓我感覺好很多。」
總而言之,內心強大的養成,無非是讓孩子學會:面對難題、接納所有情緒、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以及安心休息——而這一切的背後,是他深深知道,無論如何,他都值得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