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邊朋友紛紛討論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引起我的興趣。點開劇集後,很快被主角光禮的故事深深吸引。她是一位在濟州島以海女為業的母親,為撐起家庭,不畏冰冷的海水與潛水風險,一次次潛入深海——在那個「當牛都比當女人強」的年代,她沒有屈服,也沒有放棄,而是憑著如火山岩般堅硬的意志撐了下來。
其實,早期海女這個職業是由男性擔任,但由於長期潛水導致肺病、關節損傷,甚至時時面臨生死關頭,男性逐漸退出,成為女性默默承擔的重擔。
這讓我想起不久前參訪國家婦女館的經驗。一走進展區,我就被那面以《北京宣言暨行動綱領》(BPFA)為主題的展牆吸引——字母筆畫交錯、重新組構出的圖像,不僅象徵性別平等的多元樣貌,也道出了推動平權過程中不斷翻轉與突破的歷程。在導覽人員的引導下,我聽見一則則女性真實的生命故事,也更深刻體會她們在爭取基本權益與尊嚴上的漫長與艱辛,那些故事令我感動又振奮。
不過,展覽中播放的劇情片《女性日常》(Force of Habit),卻讓我產生些許疑慮。影片透過日常生活情境呈現女性在職場、公眾空間中面臨性別暴力的現實,片中一位女學生在公車上遭遇騷擾,卻無人伸出援手的場景讓我感到震撼,同車乘客的冷眼旁觀和沉默,甚至比騷擾者的言語更令人窒息。然而影片的敗筆在於,它僅僅呈現女性的弱勢與困境,卻未能提供任何應對策略或教育意義。
例如,它沒有教導女性在遭受騷擾時應該如何積極求救,如向其他乘客或司機尋求幫助,或者立即更換座位;也沒有宣導大眾在面對類似情境時,不應選擇視而不見,而是應該挺身而出,成為那個打破沉默的人。我認為,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除揭露問題,更應指引方向,賦予受害者力量,並喚起旁觀者的公民意識。
我想,女性的困境不是單一事件,而是像一條綿延不斷的線,連接著過去與現在。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它的性別課題,從濟州島海女光禮的犧牲奉獻,到現代女性在職場與公共空間面臨的性騷擾,這些故事都提醒著我們,女性在爭取權益的道路上仍有漫漫長路。
儘管臺灣近年來在法制與性別平等教育方面持續努力,也取得顯著進步,但性別平權不應僅止於政策或或口號,更需具體行動與態度的轉變。我們需要更多像光禮這樣勇敢的女性,也需要更多人願意打破沉默,為不公發聲。如果我們都能從旁觀者變成行動者,或許,有一天,這條困境的長線能真正轉向希望。
(作者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