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醫療可近性高,民眾多選在醫院生產,目前全台助產所僅剩24家,全民健保合約助產所17家,有些助產所已未從事業務。助產師助產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林桂美說,每年由助產生接生的嬰兒約200人左右,實際執行接生的助產士約8人、分屬6家助產所,單靠接生要維持生計有其難度,近期政府推動婦女健康政策,助產士可成為助力。
衛福部預告修正「助產機構設置標準」,配合國際上助產所多元化趨勢,放寬助產所設備及空間要求。林桂美說,因應少子化趨勢,每年由助產士接生的人數變少,但助產專業應被好好培訓、運用,可用於從事婦幼群體第一線照顧,這也是國際趨勢,例如國健署推動高危險孕產婦管理計畫,衛福部長石崇良在健保署長任內推動助產士與醫院醫師合作接生,都是助產專業的著力點。
林桂美表示,助產所設置標準民國94年訂定,直到目前未滾動式修正,而是維持高標準,現在多數選擇助產士接生的孕婦,是希望不要有醫療介入,讓孩子在溫和氣氛中出生,因此助產所是協助孕婦在家中居家生產,僅少數移工會選擇到助產所生產,加上政府推動「開放醫院」政策,助產士可與醫院合作,至醫院產房接生,是否還需嚴格規範產房、產台、觀察室等設施設備,有討論空間。
「民國40、50年代是助產士的天下,單靠接生就能維持營收,現在經營則相當辛苦。」林桂美說,助產士開業後,必須設想如何持續經營,服務內容延伸至產前、產後,甚至更年期,例如政府推動子宮頸癌抹片檢查,若由助產士協助採集抹片,還可幫忙觀察婦女分泌物情況,告知後續健康注意事項;產婦、嬰幼兒死亡率攀升,各縣市助產士公會,已籌組有經驗助產士,至產婦家中關懷。
林桂美表示,助產士可在婦幼健康扮演更重要角色,讓婦女在社區得到良好的幫助,助產士高齡化趨勢,也讓部分助產士擔心業務多元化,會讓自身競爭力下降,但她認為,助產專業應「長江後浪推前浪」不斷進步,前輩提攜後輩,讓專業持續演進,盼整體產業競爭力提升,能讓每位留在執業現場的助產士都能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