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育兒環境是雙親共同撫養,父親和母親在家庭關係中,分攤不同的責任。但是在心理學領域中卻有個名詞為「喪偶式育兒」,專指明明是婚約組成的家庭,卻由母親獨自承擔所有家庭責任,父親卻如同隱形人般缺席。這跟另一個名詞「偽單親」,十分接近。這種看似「正常」的家庭,正在無聲地摧毀著無數母親的身心健康。
被迫成為孩子生活唯一照顧者
心理師余佳容重新拿出「喪偶式育兒」這個名詞,讓大家一起思考,身在這個處境中的婦女,有多麼窒息。她指出,在喪偶式育兒的家庭中,母親被迫成為「全能媽媽」,不僅要處理所有家務,還要獨自面對孩子的教育、健康和情緒需求。從凌晨的餵奶到深夜的哄睡,母親的一天24小時都在「待命」,卻忘記了自己也是需要被照顧的人。
母親陷入內疚與自責的惡性循環
余佳容說,最殘酷的是,當母親因為疲憊而無法完美處理每一件事時,她們通常不是責怪缺席的父親,而是責怪自己。社會期待母親應該犧牲,讓她們在面對困難時,第一個念頭就是「我不夠好」,陷入自責的惡性循環,永遠活在愧疚中。
社會期待 綁架了母親表達軟弱的自由
余佳容指出,社會對母親有著矛盾的完美期待:要溫柔但不軟弱,要堅強但不冷漠,要有事業但不能忽略家庭,要照顧所有人但不能抱怨。這些期待讓母親們學會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不敢表達疲憊和要求幫助,把所有委屈和痛苦都吞進肚子裡。
喪偶式育兒 孩子失去學習父親角色的機會
喪偶式育兒不僅傷害母親,余佳容指出,也深深影響孩子的成長。余佳容認為,孩子看不到父母之間健康的合作與分工,可能會形成錯誤的性別角色觀念。當母親長期處於疲憊和壓力中,很難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支持,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價值。
余佳容呼籲,每一位獨自承擔家庭重任的母親,要認識到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界限值得被尊重,價值不在於付出多少,不需要透過不斷的犧牲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母親可以不完美,有權利犯錯、軟弱和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