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4年底,一場名為「媽媽幸福尾牙」的聚會,近兩百位女性以「媽媽」的身分齊聚。她們穿上最喜愛的衣服,吃飯、聊天、落淚,完成一場只屬於媽媽的年終聚會。這場活動,是為人母創辦人陳渝淇,對母職價值發出的溫柔倡議。
年僅三十歲的她,育有兩子,也是這家關注母職的社會企業執行長。曾陪伴丈夫創業,後來選擇自己也踏上一條沒有模組可依循的路,她不只為媽媽們創造喘息的空間,更要讓社會重新理解「母親」的意義。
「我們關心的,不只是媽媽,而是媽媽被看見的方式。」
「第二輪班」的疲憊現實:她們的時間,不該只是默默付出
台灣女性的勞動參與率逐年上升,但統計數據卻揭露出另一個現實:即便身兼職場角色,女性回到家中仍需負擔龐大的照顧勞動。根據2023年數據,女性每週從事的無酬家庭勞動時間,平均比男性多出超過80小時。這些家務、育兒、情緒照顧與家庭管理,從未被列入KPI,更無法兌現為薪酬或保障,卻是社會日常得以穩定運行的核心。
「這些付出應該要被當作有價勞動對待。」陳渝淇強調。如果社會能為垃圾處理、物流運輸計算時薪,就更應該能為家庭裡的照顧者換算價值。這正是「為人母」成立的初衷——讓母職脫離犧牲敘事,被當成需要支持的社會角色。
於是,「為人母」不談教養技巧,而是讓媽媽重新感覺自己「作為人」的完整性。公司初期推出的母職繪本,不教怎麼育兒,只談媽媽的內心感受與價值;而母職工作坊,則結合書法、花藝與成人教育,透過感官與理論的融合,讓媽媽學會照顧他人之前,先學會照顧自己。
每一盆花、每一本繪本,都是一場社會設計的實驗
繪本出版、展覽舉辦、工作坊開課,這些看似輕巧柔性的活動,其實背後藏著對社會結構的反思與改寫。最初舉辦的母職展覽與媽媽尾牙,不只是儀式或體驗,而是一場挑戰傳統觀念的溫柔革命。
「我們不是要讓媽媽變更強,而是要讓她被看見、被支持。」
媽媽尾牙的設計,不只包含歡聚與感謝,也有心理健康倡議與情緒支持活動,真正將「媽媽的年終獎金」落實為具體的身心照顧。
其中,真正鼓舞她的,不是數據或掌聲,而是媽媽們真實的回饋: 「你們的繪本是我育兒以來,第一次感覺到自己有被寫進去。」 「那場尾牙,是我這五年來第一次穿上想穿的衣服吃飯,還有人感謝我。」
平台化的下一步:讓照顧責任成為社會共擔
目前,「為人母」正開發結合 AI 技術的照顧支援平台「袋樂」,整合即時人力媒合與照顧安全資訊查詢兩大功能。家長可透過平台預約陪玩者,選擇加值課程;企業也可購買時數納入福利,協助員工兼顧家庭。
這不只是工具,更是一種制度設計。「當照顧責任從個人轉向社會機制,才可能真正創造出平衡。」
重寫家庭分工的腳本:讓爸爸能參與,也被看見
陳渝淇經常被問到:「你們是不是一間女性主義公司?」她笑說,其實「我們反而很關心媽媽身邊那位爸爸」。她舉自己先生為例,兩人性格南轅北轍,但也因為曾是彼此創業的夥伴,學會了如何在家庭裡建立合作關係。
「我們會教媽媽如何尊重爸爸愛孩子的方式,也讓爸爸有機會參與,而不是被排除在外。」她們在工作坊中納入爸爸、爺爺與女大學生等對象,推動「共育」觀念,讓照顧不再只是女性的責任。
從經驗出發,試著讓別人少辛苦一點
剛開始推動「為人母」時,陳渝淇便認為系統性的理解與裝備是很重要的。
「我不能只是講感覺,要有理論、有知識,真的能陪著她們走。」於是她決定報考研究所,選讀成人教育與婦女研究。
那段時間,她一邊育兒、一邊準備考試,生活被擠到沒有縫隙。為了找一位可以信任的陪玩哥哥,她主動加入社團、觀察對方社群紀錄,甚至親自到對方打工的咖啡廳確認身分,最後在公園觀察互動,才讓孩子逐步接觸。
「我算是幸運的,有一些背景知識,也願意投入時間。但不是每個媽媽都有這樣的條件。」她說,「如果我能把這些經驗變成制度、變成資源,也許就能讓別人少走一點繞路。」
對於一個年輕、育有兩子的女性創業家而言,其中的挑戰都不容易,但她說,這一路走來,不論遇到什麼樣的景況,她總會想起《聖經》裡的一句話——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這也是她與母職、與社會、與自己的關係中,反覆確認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