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枕邊人變成了施暴者,很多女性的世界也跟著崩塌了!根據衛福部統計,家庭暴力通報案件自2020的近15萬件增至2024年的近18萬件,其中又以親密關係為大宗,約占總通報案件數之5成,且被害人仍以女性為主,約占7成。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林明仁運用大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國內親密關係從發生到正式通報時間已縮短為4.2年,顯示民眾通報意識及求助意願已有提升。

林明仁表示,根據統計,每5名婦人中就有1人可能在一生中遭受親密暴力,另國內每年約有8萬多件親密關係暴力事件發生 ,較20年前足足成長了2倍;另統計顯示,受暴者從受暴到正式向外通報,平均要花4.2年的時間,且受暴情況愈嚴重者,往往隱忍的時間愈長。顯示當一位婦女身處親密暴力時,不但要考慮自己的人身安全,還要顧慮到孩子,甚至是工作。而根據統計,當一名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就業率在兩年內就會下降1.8%。

現代婦女教育基金會處長何雨威說,目前國內包括現代婦女教育基金會在內,共有38個NGO團體在協助處理家庭暴中親密關係留下的傷痕。以目睹兒少來說,雖然他可能沒有受到實際上的肢體暴力,但光是看到爸爸媽媽拳腳相向,就足以在孩子的心靈留下傷害。而經驗顯示,面對這類遭到目睹暴力的孩子,即使基金會專業社工結合學校輔導室,至少也要花1到2年的時間,才能看到輔導的成效。

一名高社經地位的女性,就是因為另一半長期失業在家,逐漸從心情鬰卒轉而出現暴力傾向,回家看到地上有水漬要揍人,看到有人用濕手拿東西吃東西也要揍人,總之就是藉題發揮對個案母子施暴。兒子雖然尚小,但為了保護媽媽,也數度險些要與爸爸爆發肢體衝突,甚至在聯絡簿上寫下「 希望爸爸早點死掉」的詛咒字文字。

為了顧及兒子,個案在近7年來,由醫院、警察局、學校為她通報家暴了至少12次,但前兩年她都拒絕社工團體的服務,直到實在忍無可忍,才決定與先生打離婚訴訟,結束這段不堪的婚姻。

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王珮玲表示,無論遭遇多麼不堪的婚姻,女性都應切記「說出來,更有力量」,世界衛生組織(WHO)2013年統計宣布,全球親密暴力的盛行率高達30%,這是非常可怕的數字,所以所有在暴力中掙扎的受暴婦女絕對不應再噤聲下去,應該勇敢地把自己的受暴事實說出來。

王珮玲進一步強調,企業在反親密暴力也應扮演重要角色。例如說,當得知員工為受暴者,企業可以幫他換一個職位、換掉電話分機,特意留給她一個固定停車位,這樣受暴者就不會為了找車位在公司附近繞來繞去,被施暴者尾隨跟蹤。此外,也可以交代公司警衛施暴者的大致外貌,隨時注意若有此人在公司附近徘徊,就應特別提升警覺。

王珮玲說,據她所知,紐西蘭還會特外給親密關係受暴者每年10天的有薪假,這樣受暴者就可以處理很多的事,相關做法也代表政府政策及企業文化,也都一致支持親密暴力受暴者,值得我們引為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