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學習最新發布的《2025台灣企業員工大調查》,一個驚人的數字浮出檯面——台灣女性高階主管有孩子的比例,僅為男性的一半。探究原因,不是她們不想要孩子,而是「選擇」背後,隱藏著層層現實壓力。
天下學習連續三年發布《台灣企業員工大調查》,今年在這份來自全台4,688位員工的問卷中得出,女性高階主管有孩子的比例僅24.5%,而男性則為45.3%,足足差了近20%。顯示出生育與升遷之間,台灣的職場女性仍被迫做出艱難選擇。
「很多女性高階主管,都是披荊斬棘才走上去的。」台灣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劉念琪解讀調查時,坦言看到這個結果毫不意外。她觀察到,大多數家庭的育嬰責任仍落在女性肩上,「若不是家庭夠支持,很難兩個都要。」
「這不是個人選擇,而是制度性困境。」長期研究性別與勞動議題的東吳大學社工系教授洪惠芬直言,這就是另一種形式的玻璃天花板。「她們不是不努力,也不是不想生,是整個制度和文化讓女性很難同時要家庭與事業。」
她進一步指出,儘管現代社會逐漸接受男女平等工作,女性也有了與男性相當的專業訓練與職場地位,但當照顧責任出現時,性別分工依舊鮮明。
「寒暑假、颱風假、腸病毒停課⋯⋯這些突發狀況讓職業媽媽壓力爆表。雙薪家庭誰來請假?誰要為了小孩犧牲晚上的會議或出差?最後往往是媽媽退讓。」
洪惠芬指出,加拿大學者伊恩.哈金(Ian Hacking)曾做過一份研究,發現真正「只想工作」或「只想顧家」的人其實是少數,大多數人都希望兩者兼顧。但現實社會與職場制度,卻讓人難以維持這樣的平衡,只好被迫做選擇。
最經典的例子之一,就是「竹科媽媽」。洪惠芬說:「竹科工程師的另一半往往學經歷都很好,也很適合進職場。但當對方是個工作狂,加上我們對育兒標準極高,最終能退出的往往只有女性。」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副教授王舒芸也指出,女性不僅在照顧責任上被期待付出更多,也常在職場上遭遇「生育懲罰」——被視為不夠穩定、不夠全心投入,進而影響升遷。
她說:「很多年輕女性看得很清楚,於是選擇延後甚至不生育。等證照考完、升遷到手、職涯穩定了,才會開始思考要不要生孩子。」
高階主管女性有子女比例遠低於男性,也和生育年齡差異有關。
在別人眼中是職場上叱吒風雲的女強人,但光寶科技企業品牌價值發展中心負責人張衣宜,在成為母親的路上,也曾經歷過一場刻骨銘心的掙扎。
「我經歷了七年之癢,結婚七年想生小孩,才發現生不出來!」張衣宜直爽地笑說。作為在業界頗有聲望的女性高階主管,她講話俐落、是業界公認的拚勁代表,一路從基層衝上來,晉升到現今的高位,工作忙碌、作風乾脆,是許多後輩眼中的標竿。
然而,她的故事,卻也真實反映了為什麼台灣女性高階主管中有孩子的比例,只有男性的一半。
(備註:圖表右側5種情境為女性高管與男性高管的感受差異比較,單位為%。)
一位高階主管的自白:成為媽媽,從來不是妳能決定的事
在高壓的職場裡一路往上爬,張衣宜的時間幾乎都留給了工作。直到36歲那年,開始積極拚生小孩,卻發現一切比工作上的KPI還難達到。
這一切跟生理限制密切相關。根據科學實證,34歲女性每個週期的懷孕機率為20%,到了44歲僅剩5%。35歲以下女性的流產機率為15%,44歲時則高達35%。時間,是女性最無聲卻最殘酷的對手。
數字說明了一切:女性越投入職場、越成功,要生小孩的難度與代價就越高。從制度、文化到生理,無不在這條路上築起一道道看不見的牆。
「我很養生,家裡甚至沒咖啡。我跟我先生飲食很天然,也沒有不能懷,就是比較難懷。工作又忙,心也靜不下來去備孕,就一拖再拖,直到有一天我真的發現自己懷孕,我都快不敢相信。」張衣宜拉高聲音說。
懷孕對她而言,是意外也是驚喜。但即使如此,這段歷程仍不輕鬆。她坦承,自己並沒有經歷太多所謂的「生涯與家庭之間的掙扎」,因為那根本不是選擇題。
「你問我掙扎有沒有?我倒覺得,有時候不是你決定要不要當媽媽,是孩子要不要來找你。」
這句話看似平靜,卻點出許多女性難以啟齒的現實:不是不願生,而是得先跨越重重難關。身體年齡、工作壓力、生活型態,每一項都可能成為一層屏障。
她回憶自己剛當媽媽時的畫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抱著孩子坐在椅子上餵奶,餵到睡著。結果手滑,玻璃奶瓶掉到地上打破,我整個驚醒,還好是奶瓶不是小孩。那個當下我真的嚇傻。」
白天要拼業績、開會決策,晚上還得一肩扛起餵奶與陪伴。她說那段時間得靠超強意志力,每天都在思考「怎麼撐下去、不放棄」。
但即便辛苦,她也展現出身為管理者的務實與自我要求。
「我們都知道,時間大家都一樣,但『精力』不一樣。我後來學會不是time management(時間管理),而是energy management(能量管理)。你得把你最有精神的時段,留給最有意義的事。」
她給自己的原則簡單而堅定:「只要孩子有校外教學或家長會,我一定和先生一起出席,無論多忙。」她知道自己作為職業婦女,能陪孩子的時間不多,但她選擇在關鍵時刻全力以赴。
她也不諱言,自己一路走來,沒有什麼背景、資源,只能咬牙苦撐。「你知道我剛當小主管的時候,一手抱著胖嘟嘟的孩子,另一手掛著尿布、嬰兒車、傘,每天從租屋處的四樓這樣爬上爬下。」
她觀察,很多女性不是不想生,而是拖到真的想生的時候,已經太晚了。
面對年輕女性在育兒與升遷之間的焦慮,她反倒給出極為務實的建議:
「你得先檢視自己的『大環境』跟『小環境』。大環境是你待的公司有沒有支持彈性工時,小環境就是家裡能不能有人幫你。最怕的是自己嚇自己,還沒試就說自己不行。」
「誰說工作和孩子不能兼顧?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她呼籲,「不要被『只能選一個』的框架綁住。其實工作和育兒可以互相成就,妳在職場學到的,可以用在育兒;孩子的存在,也會成為妳繼續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