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結束的巴黎奧運拳擊運動項目中,獲得女子羽量級金牌的拳后林郁婷,在爭奪獎牌的路途上,遭遇到「性別風暴」。國際拳擊協會質疑林郁婷是以「男性的生理身分」,加以「女性的包裝」,參加女性運動員的競技,反對林郁婷參賽者包括英國作家JK羅琳、美國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美國總統川普等名人。此性別議題不僅引起社群媒體的熱烈討論,更引發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這個事件的發展脈絡,起始於國際拳擊協會在2023年的女子世界拳擊錦標賽的染色體檢測,林郁婷遭國際拳擊協會取消資格,理由是未能通過性別測試,指她有XY染色體。但國際奧委會稱,國際拳擊協會做出相關決定時,沒有任何正當程序。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認為林郁婷「作為女性出生,作為女性成長,擁有女性護照,並作為女性參加了多年的比賽,這就是女性的明確定義」。
林郁婷的「性別風暴」事件後,國際奧會選出首位女性主席辛巴威籍柯芬特里,她在上任記者會中特別強調維護女權的重要性,而國際奧會在希臘舉行年會,在無人反對下通過表決決議,宣布拳擊重回2028洛杉磯奧運競賽種類。雖然國際奧會積極捍衛我國拳擊好手林郁婷的參賽權益,也宣布會訂定明確的女性運動員政策,讓國際奧會和各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有所依循。然而可以預見的是,由於原本持反對意見者仍然位居政治、社會顯赫的地位,屆時林郁婷參加2028洛杉磯奧運拳擊賽,勢必又會面臨排山倒海而來的質疑。
從林郁婷遭遇到的「性別風暴」事件,有幾個值得我們反思的議題。

一、女性參與男性主導的競技運動,面臨比男性更多的挑戰
競技運動被視為是體育活動中的最高殿堂,強調專業性與競爭性。而女性參與男性主導的競技運動發展史,也是一部性別平等的發展史。由於競技運動所展現的「陽剛特質」、「高度競爭」與「身體表現」等特徵,與主流社會認定的女性特質差異極大,故女性投身競技運動場域,像是拳擊運動等,必須跨出「女性運動範疇」,設法成為「男性運動員」的一分子。這種從根本心態的調整,是一種極大的挑戰。所以,國家必須投入更多資源來協助女性參與競技運動。

二、「性別分類」是一種權力與知識的行使
無論是國際拳擊協會以「XY染色體檢測」來區分男女性別,政治人物及名人心目中「何為男性、何為女性」的認定標準,這些「性別分類」方式向來都不是客觀的,它永遠帶有價值判斷與特定目的。女性運動員無從決定女性的定義,她們只能接受別人對女性的定義,並成為「他人眼中的自己」。「性別分類」正是一種權力與知識的行使,故握有權力與知識的人,必須時時檢視自己的性別意識,去除刻板印象,學習彼此尊重與包容,才能促成女性參與競技運動的權力保障。

三、從林郁婷的「性別風暴」事件反思我國「性別平等教育」的實施
林郁婷的「性別風暴」事件發生,也是我們檢視性別平等教育如何更加落實的最好時機。第一,在既有的社會文化脈絡中,有技巧地、有順序地、有結構地實施性別平等教育,讓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都可以理解社會思潮的演變中,性別的觀念必須經過解構再建構的重組歷程。第二,帶領學生檢視自己的性別刻板印象,培養尊重、包容與同理心,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別氣質與生心理差異性。第三,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對於任何資訊,都不能只是照單全收,必須從質疑中學習批判,從批判中學習反思,從反思中提出自己的論點。希望藉由性別平等教育的更加落實,促使更多女性願意從小就接觸、參與並投身競技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