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廣播公司(BBC)資深記者薩米菈.阿邁德(Samira Ahmed)於 2017 年 4 月前往倫敦知名的巴比肯藝文中心,參加《我不是你的黑鬼》(I Am Not Your Negro)放映會。到了中場時間,薩米菈想去廁所。 去過巴比肯中心看表演的女性,都知道在這裡上廁所代表的意思:戲院的燈一亮就得一馬當先衝出去,搶在眾人之前跑到廁所,不然長長的排隊人龍眨眼間就會一路蔓延到大廳。
把男女廁改成性別友善,反而只擴張男生如廁版圖? 女人已經習慣出門時免不了要排隊。排隊上廁所令人煩躁,為她們的夜晚潑上一盆冷水。中場休息時間,她們不能和朋友悠閒的啜飲小酒、討論表演,只能呆站在廁所前的冗長隊伍中,既煩悶又無奈,唯一的安慰就是與前前後後的其他女性互望,交換一、兩個心有靈犀的白眼。 但這次非比尋常。這一晚,排隊的人龍比平時更誇張,因為巴比肯中心把男女廁的標示都改成性別友善,刪除「男」與「女」的字眼,變成「設有小便池的性別友善廁所」和「設有隔間的性別友善廁所」。這實在可笑至極,驗證了藝文中心完全沒有為女性設想。 誰都知道這樣的改變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設有小便池的性別友善廁所」只有男性使用;但男人、女人都能使用「設有隔間的友善廁所」。 這個新政策啟用後,表面上廁所的規劃好像很性別友善,事實上只是擴張了男人的廁所使用權,因為大部分的女性都無法使用小便池,但男性卻能使用小便池以及隔間廁所,而且在「設有小便池的性別友善廁所」中,沒有可丟棄衛生用品的垃圾筒。 薩米菈上推特發文:「我剛在你們的電影院看了《我不是你的黑鬼》,結果馬上就得解釋何為歧視,多麼諷刺啊。」她建議解決排隊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把男廁改為性別友善廁所。男廁從來沒有人排隊,你們都知道這回事。」
即便男女廁面積相等,女生如廁時間還是男性的2.3倍 這並非什麼難解的世紀謎題,但巴比肯中心的管理團體多為男性,他們似乎無法理解這樣的邏輯。的確,男人並不了解婦女終年都在排隊的困擾,雖然女廁排隊的人潮常常蔓延到主要廁所通道之外,就算再健忘的男人,也必定見過這種場景。 但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很少人能明白問題在哪裡,有人會怪罪女人(正如其他情況,人們總是先把矛頭指向女人),而不是怪罪問題所在:「男女廁是依男性偏誤而設計」。 男女廁的面積相等,看似十分公平合理,正式的管線工程法規都明文規定男女廁的空間必須相等;然而,男廁同時設置了隔間和小便池,因此在相同時間內,男廁每平方英尺得以解決生理需求的人數遠比女廁多,突然之間,相同的面積大小不再是公平的象徵。 就算男女廁都設置一樣多的隔間,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因為女性使用廁所的時間,是男性的 2.3 倍。 女性如廁時間較長的原因包括,第一,大部分的老人和行動不便者都是女性,這兩個族群使用廁所的時間都比較長;第二,婦女帶著小孩、陪伴老人和行動不便者的機率也比較高;第三,適孕年齡的女性中,隨時有 20~25% 的女性正值月經來潮,必須定時更換棉條或衛生棉。 不管如何,女性使用廁所的頻繁度也超過男人:懷孕期間膀胱容量會大幅減少,而婦女發生泌尿道感染的機率是男人的 8倍,這都增加了她們上廁所的頻率。面對這些身體構造上的差異,要是有人還堅持相等的面積就代表男女平權,那還真是個(冥頑不靈的)平權教條主義者。 表面上平等,實際上卻藏著男性偏誤,已經夠糟糕了,更可怕的是,世上多達 1/3的人口沒有合格的廁所可用。根據聯合國資料,每 3名女性就有 1人沒有安全的廁所可用,而水援助組織(Water Aid)的報告揭露,全球所有的女童與婦女每年共耗費 970億個小時,只為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解決生理需求。 缺少合宜廁所是嚴重的公共問題,而且男女雙方都是受害者。舉例來說,印度 60%的人口沒有廁所可用,90%的水源遭到污染;然而,女性因此受到的折磨更加嚴重,男性「可隨地解決」的態度,也加重了女性的困境。 對女性而言,正在小便時被人撞見是一種恥辱,許多女人在天明前就得出門解決需求,接著等好幾個小時,直到天色再次變暗,才敢出門尋找比較隱蔽的地方大小便。這並不只是貧窮國家的問題,人權觀察協會(Human Rights Watch)訪問在美國菸草田中工作的年輕女孩,發現她們「一整天都在憋尿,不喝水,但這麼做會增加脫水的機率,也很容易因天氣過熱而生病。」 如廁不便影響女性的有薪勞動案例並不少見。 86%的印度人從事非正式經濟工作(informal economy),其中 91%是女性,大部分女性都在市集攤位工作,要是沒有公共廁所,她們一整天都無法解決生理需求;而阿富汗的女警上廁所時會兩兩同行,因為她們的更衣間和廁所常有偷窺洞,不然就是無法鎖門。 有位國際顧問向人權觀察協會形容,女廁根本是「騷擾中心」,缺乏安全的廁所會讓女性放棄加入警力,連帶嚴重影響女童或婦女遭遇罪犯時,警方的處理態度。
能想像嗎?8千名女性共用6間廁,只得冒騷擾風險到戶外解決 儘管女人對公共衛生設施的需求比較高,但事實上,男人總是得到比較好的待遇。印度孟買的 500 萬名女性中,超過一半沒有室內廁所可用,而且市內也沒有可供女性使用的免費公廁;然而,卻有數千座供男性免費使用的小便池 。孟買的貧民窟中,經常出現多達 8,000 名女性共用 6 間浴廁的情況發生,而且政府 2014 年的資料顯示,整座城市有「3,536 間男女共用的公廁,但沒有半間女性專用的廁所,連警局或法院都沒有女廁」。 2015 年一項調查發現,孟買貧民區中有 12.5% 的女性會等到晚上才到室外排便。她們「寧願承擔在夜間獨自外出的風險,而公廁離住處的平均距離是 58 公尺」。但是,在戶外排便對女性來說並不安全,在那些女性用來解放生理需求的區域和前往的道路上常有男性徘徊,因此婦女暴露於遭受性侵的危險中。輕則被淫窺(包括男人當面自慰),重則被強暴,而在某些極端案例裡,女性甚至因此喪命。 解放生理需求本該是平凡無奇的日常活動,但女性如廁卻可能面臨各種程度不一的性騷擾與性侵害。儘管如此,我們鮮少取得女性因如廁而受害的精確數據,相關資料之所以不全,擔憂遭到羞辱絕對是不可輕忽的原因。很少女性願意談論這些話題,因為世人可能會怪罪她們才是「挑逗」的那一方,但現有資料已足以證明,欠缺合格的衛生設施是重要的女權議題。 2016 年有份研究指出,當女性不得不在室外解決生理需求,遇到非伴侶性暴力的機率,是家有廁所的女性的 2倍。 2014年,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2名分別為 12歲和 14歲的少女慘遭謀殺後,全國開始關注女用公廁缺乏的問題,但熱度並沒有維持多久。 2014年冬天,孟買高等法院命令各地市政府都得在主要幹道,設置專供女性使用的廁所,且必須確保廁所的安全與衛生,此計畫提出了 96處可設置公共女廁的地點,而孟買地方政府也保證會撥款 5,000萬盧比(約 2,100萬元台幣)增建新廁所。但一年後,網路女權雜誌《寬廣》(Broadly)揭露,根本半間廁所都沒動工,到了 2016 年,政府就停止撥款了。
──本文摘自《被隱形的女性:從各式數據看女性受到的不公對待,消弭生活、職場、設計、醫療中的各種歧視》

全文:https://pansci.asia/archives/189741(另開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