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流浪阿嬤」最後堡壘:年過50成街友、疫情衝擊慘失業 「最溫柔女子宿舍」卻伴她們圓夢


她們曾經拚命想找到回家的路,卻在2021年5月台灣全面爆發的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裡迷航──位於萬華的女性街友據點「潭馨園」,來到這裡的幾乎是年過50–60、家庭破碎而流落街頭的年長女性,她們曾以主婦身份為家庭付出,失去家以後因為沒有工作經歷、長年脫離職場、年紀大而面臨生存危機,疫情高峰更讓她們能找到的洗碗工、餐廳內場、發傳單等工作銳減,這時「潭馨園」便成為最後的堡壘,陪伴大姐們度過疫情海嘯。
由深耕萬華多年的芒草心慈善協會營運、台塑企業暨王長庚公益信託提供資金之潭馨園,原先目標是作為女性街友的「中繼站」、讓社工協助住民在3–6個月內有能力租屋開啟新生活──雖然如今疫情衝擊讓大姐們離租屋目標更遠,她們如今也能有個暫時的家,這座堪稱台北市最溫柔的女子宿舍,承載著各種人生一度支離破碎、卻仍不放棄未來的真實靈魂。

無家可歸一路下墜:中年失婚被孩子拋棄 想回娘家卻遭質問「嫁這麼差,幹嘛不去跳淡水河」
談起從前對街友(無家者)印象如何,芒草心協會秘書長李盈姿、潭馨園生活輔導員之一陳怡安都坦言,真正接觸以前的印象是不好的。李盈姿曾在醫院任職社工、大多在急診室碰到街友,有些夏天進來吹冷氣、有些看病沒帶健保卡又欠費、病人也怕他們,那時街友幾乎與「麻煩」劃上等號──直到李盈姿真正投入陪伴街友,她意識到,醫院見到的只是一小部份:「很多個案其實是很不想麻煩別人、一直忍耐的,後來也開始對他們有比較不一樣的想法……」

「還沒真正跟大家相處時,你可能忽略掉很多看來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的無家者……當時我遇到的只是其中一類人,可能看起來比較髒亂、路倒、或可能有精神狀況在自言自語,但也確實有一類真的認識以後,會發現他們跟一般人沒什麼不一樣……」

獨居老人可能人人同情,一樣年邁一樣孤獨的街友卻往往被大眾嫌棄,街友之中的女性更是隱形。陳怡安說女性街友往往被預設「有家可回」,有些民眾可能會問:她先生呢?娘家呢?李盈姿則聽過一些人這樣想:「他們會覺得『正常』女性不會讓自己掉到街頭,可能是性格有問題、精神有問題、腦袋不正常才會掉到街上,女性似乎比男性承受更多這類眼光……」
李盈姿確實見過不少有精神疾病的女性街友,但會走到這一步也不只是因為病,而是人生的千瘡百孔:「這些可能都與家庭經歷有關、遭受很多磨難……女性一般被認為比較有韌性、遇到困難懂得求助,但通常掉到街上就是經歷很多事情,可能被家暴、被家庭壓迫,最後她的身心狀態已經不是那麼健康……」

被隱形的女性街友:24小時速食店超商一睡10多年 收容所男性為主、連曬內衣都難
放眼望去幾乎是男性街友的街頭對女性來說更是艱難,李盈姿明顯感受到的第一個女性街友特色是,許多大姐會被迫模糊掉性別──她們模仿男生粗聲粗氣、衣著隨便、甚至刻意不洗澡讓自己有異味,「後來關係深一點有聊,她們在街頭不想被注意到自己是女性……」一方面是基於安全考量、睡在一群男性的環境會害怕,一方面也是為了爭取較常給男性的工作機會如粗工,她們為了生存不能被視為女人。
雖然女性較容易找到清潔、餐飲等工作,李盈姿說,有些大姐過去是完全的家庭主婦,與職場脫節太久甚至從未就業過、寫履歷就很艱難,陳怡安則說還要再學習工作應對進退、Line、e-mail,4-50歲要再學這些是很困難的,況且大姐們已經不年輕了、體力衰退了,難免還沒面試就開始擔憂自己做不來。
儘管街頭生活困難好像有社福團體與民眾發物資聲援,女性需求也常被忽略,李盈姿說盥洗用品與內褲以男用為主,陳怡安也是投入潭馨園幾個月後才意識到該準備衛生棉:「可能因為中高齡大多停經,我工作前一兩個月也沒意識到、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勁,直到一個大姐問有沒有衛生棉,剛好她每個月經血量很多、衛生棉是很大開銷,我才想,對耶,我怎麼沒想到衛生棉呢?」
女性街友時常是隱形的,李盈姿過去做外展服務的感受是女性在街頭特別容易藏起來、通常不會選擇開放空間露宿,即便艋舺公園、台北車站也會看到女性,通常是有男性伴侶或有女性朋友才敢安心待在這些地方:「我以前問過一些女性在街頭多久了,她會說7、8年10多年……這些人不會睡公園睡車站,會一直換地點、24小時速食店或超商,她會在相對她覺得安全的地方,而就2019年我們做的台北市遊民生活現況調查,女性平均流浪年資真的比較高。」
長期漂泊的結果就是睡不好、時常恐懼東西被偷、時常要擔憂走過來的任何人,這些壓力造成大姐們精神狀況惡化、原先有精神疾病者狀況也更糟,即便社工想勸大姐們服藥,陳怡安說很多人無法承受服藥後嗜睡的狀況、很怕影響到工作:「精神科調藥要3周以上才有效果,但她們通常無法等到那時候,上班打瞌睡可能被主管看到、會影響工作……」
那收容單位呢?李盈姿說,雖然現在台北市一些收容單位有女性床位,整體空間都還是以男性街友為多數,有時也會為了管理方便不讓女性走到男性區域、活動空間被大幅限縮,甚至連公共曬衣場都可能無法用、大姐們會被要求把內衣褲吊自己房間,種種不自在下女性很容易選擇繼續隱身街頭,無限循環各種生存之難。

年紀大、慢性病、精神疾病、體力衰退讓她們難以重新站起 社工助拆解生活難題、目標半年存錢租房子
環境不友善讓女性街友要嘛選擇隱形、要嘛裝成男性,但如果有個可以讓大姐們安心的空間,一切確實會不同──當芒草心協會底下專收女性街友的據點「潭馨園」上路,李盈姿看到的是大姐們明顯變得自在許多,夏天可以穿得比較清涼、甚至下班後敢放鬆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儘管未必每個大姐都碰過男性街友冒犯,有位大姐就說:「這裡比較好,都女生,很單純。」
潭馨園不只是讓女性街友住下來而已,最終目標還是讓大家在3–6個月後能找到穩定工作、穩定存錢都可以租屋而開始新生活,陳怡安說,這過程裡就有一個個問題要去拆解──有些大姐可能50年來都是家庭主婦、要找工作有困難或意願低,有些有慢性病或精神疾病而影響求職;長期流浪下來不可能吃得營養、大姐們的身體狀況普遍不好、卻又害怕去健康檢查會檢查出更多難以處理的問題,長期流浪下來也可能讓精神疾病惡化、大姐們卻因為傳統觀念對精神疾病的污名而抗拒就醫,一個女性流落街頭要拆解的問題不會只有一個,潭馨園的工作人員就從就業、就醫、儲蓄、法律、租屋各層面去處理。
芒草心協會時常替街友徵的物資之一是手機,一般人或許難以理解街友為何要有手機,陳怡安提醒,現代生活裡的手機已是必備品了:「沒手機的話找工作就是很大一個問題,你找工作跟工作都需要打電話、臨時加班老闆也會打電話,尤其現在滿依賴網路、很多工作打去說要加line,如果沒有手機工作機會就會差很多。」李盈姿也提醒,有網路的話可以讓大家不會跟社會脫節,是非常重要的資訊管道、下班用手機看影片也是一種最廉價的娛樂,手機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必需品。

疫情海嘯慘失業「打回原形」 最溫柔女子宿舍仍伴大姐圓夢:她們最後會走到這裡真的是逼不得已、真的發生很多事…
疫情影響到的不只是一般工作、不只是洗碗舉牌發傳單,就連社會局推動的「以工代賑」、「城市導引員」等工作機會也因「減少人與人接觸」防疫大方針而停擺不少,許多生活已有前進的大姐們又被打回原形、李盈姿也擔憂租到房子的大姐可能因此再次失去工作,也確實有男性據點工作存錢到租屋的阿伯開始擔心房租付不出來,目前較為順利的工作大概就缺很大的醫院清潔工──雖然高風險、很少人敢去,大姐們也選擇不多了。
從2020年上路至今的潭馨園依然運轉著、迎戰艱難疫情,大姐小小的賞鯨夢也總有一天會實現。若是像這樣符合人性的據點更多,人生一度破碎、在街頭飽受磨難的大姐們,或許也將有更多人找到人生的新希望。

 

文章全文:https://reurl.cc/83orv4(另開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