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撲克牌品牌「Queeng Playing Card」主打性別平等、種族多元的牌面人物。
美國撲克牌品牌「Queeng Playing Card」主打性別平等、種族多元的牌面人物。


玩具不只是玩具,還是孩子們認識世界的第一扇窗,往往也折射出現實生活中的偏見。

幾年前,西格爾(Maayan Segal)全家人聚在一起玩撲克牌,少女西格爾向爸爸烏里(Uri Segal)提出疑問:「為什麼國王牌(K)比皇后牌(Q)更大?」
身為父親的烏里並沒有迴避這個大哉問,父女在三年前聯手推出主打性別平等的撲克牌組「Queeng」——原本的國王牌被「君主牌」(monarch)取代,國王與女王的數量各佔一半;皇后牌的人物則改為公爵與女公爵、公主與王子取代原本的騎士牌(J),數量同樣男女各半,鬼牌也出現一名女性角色。

「平等撲克牌」的進化史
「Queeng」上市後頗受歡迎,累計售出50000套卡牌,但西格爾也收到消費者回饋,指出這套牌組雖解決了性別問題,卻未兼顧種族多元,還不夠格稱為「平等撲克牌」。
年僅16歲的西格爾寫道,她意識到原有撲克牌並未呈現多元的族裔代表,不能如實反映人們所處的世界,「如果我們要把卡牌交到孩子們手中,難道不希望他們見到對世界的準確描繪嗎?」
有鑑於此,「Queeng」近日推出了2.0版本,這回出現在牌面上的手繪人物不只性別均等,更具有各異的膚色與面貌,在五天內售出逾4000套。
烏里強調,從他和女兒玩撲克牌的例子就能知道,從小教育子女性別平等觀念有多麽重要,而不是用「只是遊戲」含糊帶過,否則孩子將從生活周遭的玩具與電影中吸取刻板印象。「我們必須幫助孩子擁有辨識偏見的能力......而創造出能夠準確彰顯性別與種族平等的(玩具)將產生影響。」

玩具多元化之必要
美國大報《今日美國》(USA Today)指出,早在西格爾父女的撲克牌問世前,玩具商巨頭就開始為旗下玩具商品改頭換面,讓下個世代建立更多元包容的世界觀。
美泰兒(Mattel)最具代表性的玩偶芭比娃娃(Barbie)曾反映主流單一審美標準,如今已擁有超過35種膚色、90多種髮型及9種身材類型,並於2019年起販售中性娃娃。
孩之寶(Hasbro)日前則宣布,動畫《玩具總動員》(Toy Story)中深受喜愛的角色「蛋頭先生」(Mr. Potato Head)將更名為不指涉特定性別的「蛋頭」(Potato Head),但消費者仍可自由選購蛋頭先生、太太的頭部,搭配不同服裝,供孩子「發想並建立屬於自己的蛋頭家族」。
任教於肯塔基大學(University of Kentucky)的發展心理學家布朗(Christia Brown)認為,所有小孩都應該擁有反映多元性的玩偶。布朗強調,兒童從4歲的稚齡就開始內化種族與性別等刻板印象,「家長們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就已具有偏見。」
布朗向《今日美國》表示,無論是書籍或大眾媒體,都應該向兒童呈現各式各樣的族群:「世界是多元的,而且越來越多樣化,而對此做好充分準備的孩子,將更具備適應世界實際面貌的能力。」
美國「反詆毀同性戀聯盟」(GLAAD)發言人費拉羅(Rich Ferraro)則告訴CNN,孩之寶將1952年推出至今的招牌商品「蛋頭」更名的舉動,提供脫離性別二元分野的玩具,「幫助孩子們簡單地把玩具視為玩具(本身),這將鼓勵他們在傳統性別規範的壓力下成為真實的自我。」

玩具的未來:禁設「男孩區」、「女孩區」?
而在美國加州,近日有州眾議員提出法案,要求大型百貨商場的玩具部門禁止劃分男孩區、女孩區,否則將面臨罰款。
身為同志的亞裔議員羅達倫(Evan Low)表示,一名8歲女孩布里頓(Britten)日前寫信給他,對於商店告訴她哪些玩具是給男孩玩的、哪些則是女孩的玩具一事感到不解,促使他提出法案,「我們需要讓孩子好好做個孩子,不帶偏見地自由表達自我。」
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布萊克莫爾(Judith Blakemore)指出,許多瞄準男孩出售的玩具都強調暴力與競爭,反觀女孩玩具則著重於家事技巧與外表吸引力,其中隱含的性別刻板印象,恐怕將使女孩認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就是保持美麗。」
布萊克莫爾強調,希望孩子在學業、社交、藝術等領域全方位發展的父母,應該選擇性別中立的玩具。

 

文章全文:https://reurl.cc/xgAKOV(另開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