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統計處 2016 年的資料,在台灣,約有三分之二的男生在大學時期選擇就讀理工相關科系,女生僅占三分之一,而大學的科系選擇又與高中分組息息相關,因性別而區分學習內容的現象,早從高中便已顯現。 但光是知道現象可還不夠,現象發生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女生讀文組,是因為數學能力差? 看到性別的差異,有些人會以刻板印象去解釋:「女生選文組,應該是因為數學能力不佳。」但身為研究者,難免就要多問一句:真的嗎?會不會有些其他的原因呢? 想要破解謎題,線索必不可少,而郭祐誠的線索,便是由中央研究院、教育部和國科會共同規劃的調查計畫 ──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 (TEPS)。這個資料庫追蹤了長達 7 年的數據,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從國中一路到高中職與五專,蒐集學生與家長、老師、學校的相關數據。 「我們向來會喜歡這樣的資料,因為當它涵蓋的時間比較長,又有過往的一些歷史資料的話,我們可以發現、可以觀察到的點更多,可以做出的推論也許會更精準。」 郭祐誠透過 TEPS,一一分析去性別、學生數學能力,以及家庭背景對於選組的影響。結果發現:學生們國一的數學成績會影響高中時的選組。平均而言,只要成績提高一個標準差,那這個學生選擇自然組的機會將增加 15% 至 19%。 不過,數學能力的影響對於男女卻不太相同。用四分位數去區分大家國一時的數學成績後,在成績最低的一組中,女生選擇自然組的機率比男生少 24%;但在成績最高的一組中,女生未來選擇自然組的機率相較於男生,竟少了 42%。 你是不是也發現問題了呢?既然說成績會影響選組,那照理說,成績一樣好的女生,也要讀理科啊,但結果卻不是這麼回事;也就是說,數學能力無法完全解釋二三類組男多女少的狀況。
從國中同學看未來?意想不到的發現 既然個人的數理能力差異不能完全解釋性別懸殊的情形,那會不會是因為外在環境呢? 過去,國外也曾有相關的討論,認為純男校或純女校中,較不易產生對於學科的性別刻板印象。畢竟同儕與自己是一樣的性別,「我是女生所以數理差」這樣的理由似乎不太適用,因此,若是想要鼓勵女性投入 STEM 領域,可以推動單性別教育。像是希拉蕊·克林頓 (Hilary Clinton) 便曾通過立法大力支持單性別教育成立。也有些反對的聲音認為,這樣的性別隔離教育可能產生一些別的問題,像是加強性別刻板印象等等。 於是,郭祐誠進一步將研究焦點放在「性別組成」上,想了解:國中學習環境的性別組成,會不會影響學生之後的科系選擇呢? 結果發現,國中時期班級的性別比例,的確會影響科系選擇,但對兩性的影響並不相同。 對於男性來說,如果身處在女生較多的班級時,會降低他們選擇性別主流科系的機率,也就是說,他們比較有可能會選擇人文科系。但在另一方面,女生選科系時,較不易受班上性別比例影響。 他還分享了另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對於女生來說,「補習」與「選擇自然組」之間,存在負相關。相較於沒有補過習的女生,曾經補習過的女學生較不傾向念自然組。而在男生身上,兩者的關連則不明顯。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男生開始選擇非性別主流科系,或許便是由於國中班級的性別分佈漸趨平均的關係。只是,如果想要突破目前的刻板狀態,光是調整學習環境的性別比例,似乎也難以讓更多女性投入 STEM 領域。
打破性別之牆,我們或許可以…… 綜合國外觀點與自己的研究,郭祐誠提到,「分組教學」或許是男女分校、男女合校之外的第三條路,像是在數理相關教學時進行分組,以此避免學生將成績歸因於性別。 同時,給予學生同性別的榜樣也可能有助於建立信心,像是數理科目的科任老師若是女生,這樣的典範可能鼓勵女學生在未來選擇相關科系。 有些研究便認為,為女生提供榜樣、在課堂上使用不造成性別歧視的「包容性語言」,或是多介紹 STEM 相關的工作,將有助於促進相關領域的性別平衡。
數學能力之外,更應重視邏輯素養 而除了教學方法的調整之外,郭祐誠認為學習「應該要強調邏輯素養的重要性,不應該因為性別而有所差異」。尤其是面對資訊變化如此快速的世界,邏輯的重要性對於任何科目或領域都是重要的。 郭祐誠更以自身為例,「我覺得我自己數學不好,但是我還是可以做研究、做推理……就算是說故事,我也希望是有系統、有邏輯的方式去說故事。」 回想當初通過聯考進入大學時,大部分的志願都是人文相關的系所,但最後卻排到了經濟系,原以為好不容易可以避開的數學又通通都跑到眼前了:微積分、統計……其實讓人有點排斥。 但是,學習之後卻發現,經濟在討論的內容,其實也就是廣義的「社會的議題」,原本有興趣的領域,其實能利用工具更有邏輯地去釐清、用客觀的角度去梳理脈絡,也因此得以探討更多感興趣的內容。 假設因為數理方面學習較為吃力,便完全放棄思考相關邏輯,便很有可能會錯過像這樣了解世界的機會。
文章全文:https://pansci.asia/archives/315741(另開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