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外‧野︰賽後看門道,運動社會學家大聲講 書封

左‧外‧野︰賽後看門道,運動社會學家大聲講

  • 作者 陳子軒
  • 出版年 2019/04/19
  •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 ISBN 9789570852851
內容介紹
作者序(節錄)
左外野宣言
運動社會學,它是一個跨界的學門,介於體育學門與社會學之間,但它並不因這個「斜槓」的特性,而獲得雙倍的關注;相反地,它恰處於體育學與社會學交會的邊緣地帶,而它之於整個學術場域,大概就像左外野之於棒球場吧。

不知什麼原因,自己從小至今打棒球、愛棒球,但要去描述一個左外野手,卻總是有些曖昧與尷尬的。當然,打擊之神威廉斯(Ted Williams)、三冠王亞斯川斯基(Carl Yastrzemski)都曾在芬威球場的綠色怪獸下馳騁(何況「周董」周思齊都來推薦了,我還能說左外野手的壞話嗎?)但性格定位上,左外野手不像投手主宰全場的威風八面、捕手運籌帷幄的足智多謀、一壘手重炮盤據、二遊雙殺搭檔的曼妙流暢、「熱角落」三壘手瞬間反應、中外野遼闊範圍、右外野動輒直傳三壘的雷射肩;左外野手就像個好像什麼都會、卻又講不出個可定義特質的球員。但是無妨,左外野手或許低調、尷尬,但其名拆解後的「左」.「外」.「野」這三個字,恰巧呼應了我對於運動社會學這個學門的期許:承繼「左」派的批判傳統、關注運動場「外」的議題以及永遠的在「野」黨。

在運動員養成的過程中,權威、服從、苦練等等,無疑是運動這場域中無所不在的特質,從國家、運動組織、學校、教練、學長姊等等,充滿著由上而下的權力作用。然而,運動社會學從社會學衍生而來的典範,卻是要檢視、進而批判這一切的理所當然,因此,運動社會學無疑就是個反派、在整個體育領域中是個極為特殊的存在。但這樣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從台灣運動員的發聲、到迷群力量的匯聚,運動社會學的「左.外.野」視角,默默地促成了近一波體育改革的浪潮。
在這本書中,我從國族、媒體、都市、教育、全球化、性別、文化和種族等等面向來談談各式各樣的運動,當然,如同左外野手的尷尬定位一般,當中多少也有些橫跨不同面向的文章,而被分到了某個單一類目之中。這本書的出版,希望能將運動場外的視角,帶給台灣熱愛運動的朋友們一些不同的觀點,也可當作是我對於運動社會學「科普」的拋磚引玉。

運動與性別
59. 像女孩那樣丟球──全面制霸威廉波特的少女
60. 安能辨我是雄雌?──談運動場上的性別歧視
61. 啦啦隊風雲,揭露運動產業發展的殘酷真相
62. 猛男與宅男的世界盃──男性氣概是什麼?
63. 「給我女籃轉播」!該怎麼給?
64. 睜開雙眼才能看見多元──當運動場上不再非男即女
65. 冬奧女子花式滑冰的愛恨情仇
66. 陽剛的運動,陰性的媒體──運動媒體的性別分工
67. 美網風波──小威,妳不能只是再Just do it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