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待遇與代價:從性別觀點分析台灣醫護工作
- 作者 張晉芬
- 出版年 2022/04/26
- 出版社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ISBN 9789863505945
在當代關於勞動、工作或職業議題的社會學教學和研究中,情緒勞動、同值同酬、薪資懲罰、性別間薪資差距等都已經是熟悉的概念或實證議題。相關的論述或實證研究其實在上一個世紀的80或90年代初期的美國社會學界都已經出現,如Arlie Hochschild(2003a[1983])、Toby Parcel及Charles Mueller(1989)、Ronnie Steinberg(1990)以及Paula England(1992a)等。這些只是本書引用的文獻,原著列出的參考文獻顯示,相關研究的啟發與初期創作還要更早。這些著作的作者既是社會學者、亦多是性別研究與女性主義學者,在論述女性處境時對於女性主義理論或觀點也有深刻討論,如England(1992a: 45-122)。對於我來說,從這些早期女性學者著作中獲得的啟發同時包括理論觀點與實證分析方法。個人過去發表的著作大多屬於量化研究,其中有較高比例是處理性別議題或是分析性別差異與不平等,但始終缺乏對於女性勞動市場處境的整體反思與較完整的操作化。直到因為有機會進入大型組織進行調查、獲得大樣本,才開始嘗試驗證上述美國社會學者將近三、四十年前提出的概念和觀點實際驗證。研究醫護人員的身體勞動與勞動身體不只是呈現醫護本身的圖像,也是希望證明從事有酬工作與勞動付出的代價之間的關係。關於女性勞工的處境,需要透過與男性的比較,才能說明性別的差異與不平等的現象及解釋,而醫護人員就是職業階層與性別區隔明顯(但非完全)的一群勞動人口。
本書共分成六章。第一章說明研究議題與理論架構。第二章則交代研究方法、資料來源與描述統計。第三章到第五章呈現多變項分析的結果,主要探討的議題分別是工作收入、工作對家庭衝突及個人健康。這些議題看似各自獨立的研究,但本書試圖呈現的不只是待遇和代價本身的分析結果,而是藉由這些議題串起生產與再生產勞動之間無法分割的關係,這也是女性主義學者持續主張的論述(如,Hartmann 1981)。最後一章(第六章)則是總結研究發現與貢獻,及可能的研究限制。每個人在清醒時刻,多數時間都是在勞動,身體的、心智的、情緒的、精神上的等等。不論階級或僱用身分,工作賺錢不只是為了生存,更是成為生活。工作的需求優先,有剩餘的時間和精力再分配給家人與個人。受僱階級無法自主支配勞動的運用,必須配合組織的要求與規範,以及雇主和管理階層的要求與偏好。從事生產性勞動是為了維持再生產所需,再生產勞動則是為了維持一個可持續從事生產的身體。因此,待遇和代價其實是一體的。本書的撰寫目的即是試圖用統計分析結果證明勞動付出與收穫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