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女的資格

厭女的資格:父權體制如何形塑出理所當然的不正義?

  • 作者 凱特‧曼恩
  • 出版年 2021/05/29
  • 出版社 麥田
  • ISBN 9789863449614
內容介紹
最難解的父權模式從不在檯面上進行,
它是一套關於男性特權的潛規則,叫「我有資格」。


醫療研究內的性別不正義|照護體系內的性別不正義|家務勞動裡的性別不正義
政治場域中的性別不正義|知識資格感的性別不正義|身體自主權的性別不正義

被譽為「21世紀的西蒙‧波娃」、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
繼近年最具突破性的女性主義經典論著《不只是厭女》後,又一重磅新作
犀利剖析「男性資格」如何作為社會潛規則,全面打壓女性的應有權利!

陸品妃(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與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審訂
劉亞蘭(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導讀
尤美女(前立委、人權律師)、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系特聘教授)、方念萱(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康庭瑜(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楊婉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一致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在《不只是厭女》中,道德哲學家凱特‧曼恩大刀闊斧地為厭女情結給出了一個前人未曾明確定義過的分析框架。而在新作《厭女的資格》裡,她則延續前書的論述骨幹,將觸角探入女人日常,不僅深入前作尚未提及的多重面向,並更進一步清晰描繪出厭女情結與其他壓迫體系交織運作的內在邏輯。透過不同領域的案例分析,曼恩犀利地指出在家務勞動、男人說教、性暴力與身體自主權等議題上,父權機制如何暗中運作,並造成實際壓迫。

醫療研究內的性別不正義▶▶▶醫藥實驗與醫學教育往往以男性生理為「基準」或「預設值」,女性病況則被歸類於「非典型」或「不正常」,導致女人更易錯過治療黃金期。
照護體系內的性別不正義▶▶▶早在社會化過程有可能讓男孩考慮到男性氣概、不願充分表達自身疼痛之前,人們就已經比較認真地看待男性喊痛,遠勝過女性疼痛。人們也預設男人過少使用照護資源、暗示女人使用過多,在假設男人更能忍耐疼痛之餘,他們又比女人容易獲得止痛藥物。
家務勞動內的性別不正義▶▶▶據統計,在二○○○年,全職母親承擔家中三分之二的育兒責任,男性伴侶則負責餘下三分之一,而過去二十年間,這些數字毫無改變。此外多項研究發現,工時長的父親擁有負責更多育兒照護工作的妻子,但工時長的母親則擁有睡眠時間較長且花很多時間看電視的丈夫。
政治場域內的性別不正義▶▶▶人們往往假設,女性政治人物勢必缺少合群性格,亦即體貼、滋養關懷,與支持社會的品質。但是這類條件只會拿來要求女性政治人物,男性則可豁免。
知識資格感的性別不正義▶▶▶即使在女人自身精通的領域,她也無法免於被男人說教;即使她身為該領域權威,仍無法完全掌握該主題的正當話語權,而且時常可能遭到外行人再三確認、質疑,甚至反駁。
身體自主權的性別不正義▶▶▶反墮胎和反跨性別運動的真實邏輯,都是對女人身體的管制。性,與生殖勞動,皆是女人應該付出的商品;與此相反,跨性別女人因為無法提供真正的商品或服務,所以並無資格將自己的身體呈現成女人樣貌。另外,透過「同理他心」這類想像投射,強暴犯罪往往被視為意外,或因女方酒精攝取過多所導致,有時甚至扭轉成男方才是受害者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