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鼓山國小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562/tony0562.html

【高雄哈瑪星】鼓山國小

  • 地區 南部
  • 類別 高雄市
描述

  🏠 地址:鼓山區臨海二路50號
  周邊景點: 武德殿、四海之家、愛國婦人館、代天宮、西子灣隧道。

 

摘要:

鼓山國小於1907年創校,當時稱為「打狗第一尋常高等小學校」,簡稱一小,小學校幾乎為日籍學童所唸;而日本政府就鼓勵學童入學,因此以小學校令應允許所有學齡兒童都要上學,除因身體或精神上有障礙學童才能由地方長官同意後豁免入學。小學校令促進了日本教育變革,促進受教機會平等、改善男女生差別。因此,該校也兼顧到女童之受教權,根據1936年統計,當時共有22班,其中男生681人、女生671人,男女比例各占50%;但學科中仍有些性別上的差異,包括體育科目男童需要多學習武術,女生多學習縫紉家務科目,其餘國語數裡藝能等科目皆相同。而後,直到1941年日本頒布國民學校令,才將小學校、公學校一律改稱為國民學校,以示公平待遇。直至今日我們教育措施更持續改善,不但針對不同群體、性別、障礙的學童保障其基本受教權外,亦提供弭平差異的保障措施或修法改善,促進實質平等。

 

圖文資料彙整:高雄市社會局婦女館、胡靖宇提供,本館摘要整理

--------------------------------------------------------------------------------------------------------------------

 

景點介紹:

由市區前往西子灣隧道口的這條路,被稱臨海二路,外來的旅客們常常匆忙經過,許多景點都分列在這魚骨形的兩側,在接近西子灣隧道入口前二百公尺右側是百年老校鼓山國小。這裡體育氣氛濃厚,學校正前方以前是一片開闊的操場,是當地學子們最愛打棒球的地方,從日治時代打到民國,從城市盃打到國際盃,是我國職棒選手的發源地之一,職棒好手洪一中、林易增、陳正中、韓勝謙、曹峻瑞、何献凡…都是該校畢業的;學校的後方則是武德殿,日治時期日軍警及學子們練習武術的地方。

鼓山國小於1907年創校,當時稱為「打狗第一尋常高等小學校」,簡稱「一小」,專供日本人子弟就讀,創校初期因為校舍未建,先暫借鹽埕庄的民房為臨時校舍。

※台灣人子弟則在旗後的打狗公學校(今旗津國小)就讀,打狗公學校內不僅只有男生就讀,還有32名女生就讀,學費一年一圓二十錢。

1908年,打狗港第一期築港工程開工,技術人員等人口湧入,學校遷至打狗山麓。1913年,遷入湊町四丁目五番地,也就是今臨海二路50號的新校舍。1920年,打狗更名為高雄,校名也改為高雄尋常高等小學校。1921年因於鹽埕埔增設高雄第二尋常小學校(今鹽埕國小),改名為高雄第一尋常高等小學校。1937年改名為湊尋常高等小學校,1945年改為鼓山國民學校。

1923年日本裕仁太子曾到鼓山國小進行訪視,因為裕仁太子本身是生物學家,校方特別指派打狗公學校六年級教師,現場進行自然科學的教學觀摩會,深受裕仁太子讚賞,是當時高雄的新聞大事。1924年,高雄州高等女學校(今高雄女中)成立,因為校舍尚未興建,曾借用鼓山國小部分教室上課,長達三年多的時間,直到新校舍完成才搬離。

根據1936年4月的統計,鼓山國小有22班,校師24人,1352位學生,男生681人,女生671人。1941年統計有24班,學生1010人,多為日籍海關官員子弟。從創校初期開始,日本當局就鼓勵學童入學,初期效果有限,後來慢慢增加,女生的受教權也有被照顧到。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爭取台灣民心,日本頒布「國民學校令」,將小學校、公學校一律改稱為國民學校,以示公平待遇。

回顧台灣日治時期教育,1895年,日本教育家伊澤修二來台,擔任總督府第一任的學務部長,相當現今的教育部長。他是留學外國的公費生,他曾呼籲日本實施國民義務教育。對於台灣,他曾發表《台灣教育意見書》,建議提供免費義務教育方式來普及日語,以有效統治台灣,在台北市士林的芝山岩(芝山巖) 的惠濟宮,就有全台第一所「國語傳習所」,招收台灣子弟學習日語。

日治時期,台灣學校制度基本上,可分為初等普通教育(小學)、高等普通教育(中學)、實業教育(職業技術中等學校)、師範教育、專門教育、大學教育與特殊教育(盲啞)等七種。日本推教育主要目的在便於殖民管理及經濟利益,為達到「殖民同化」的目的,大力推動初等教育。但在中等以上學校則紛紛設限,例如升學考試有日本語文能力測驗等方式,阻擋台灣子弟升學,依照1926年矢內原忠雄著《帝國主義下之台灣》,按比例來看,台灣學子與日本學子在台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偏低許多。

1945年,中華國民政府接收後,原本在湊町舊市役所(今代天宮)上課的雙葉國民學校的學生們,全數併入鼓山國民學校,學生數因而增加;在1950到1960年代,高雄近海、遠洋漁業快速發展,外來人口大量湧入,鼓山國民學校不斷增班,有時一個年級就有13到14班,全校有80多班。

日治時期,鼓山國小的日本學生很風行打棒球,受日治教育的台灣學生在光復後繼續打棒球,這裡成了當時流行的少棒運動的訓練場,鼓山國小少棒隊也在這風氣下成立,1971年曾獲高雄市少棒選拔賽冠軍,1974年榮獲第十屆中華杯總決賽少棒組冠軍,屆年來比賽獲獎無數,培養了許多優秀棒球選手,台灣很多職棒選都從此培養出來的,包括「鐵捕」洪一中,從選手一路擔任國家隊總教練,還有職棒好手林易增、陳正中、韓勝謙、曹峻瑞、何献凡等。目前鼓山國小少棒隊仍非常火紅,有鼓山少棒隊FB專頁可上去看看喔。

    鼓山國小最早一進學校就是一片的大操場,現在也已變成大門,再先經過玄關然後才是操場了。校園門口右方是「四海之家」旅店的遺址,而校園的後方,相隔登山路是高雄武德殿的所在,鼓山國小曾代管,並因空間上使用需求,權做為教室及教職員宿舍使用多年,後歸還給市政府管理。

 

女性意涵/故事:

從女性受教育的歷史來看,日治時期,日本學童就讀的「小學校」鼓山國小受教男女生的比例,幾乎都接近99%,並無太大分別,學生主要是日本官員的子弟;而台灣子弟讀公學校設備較差些,男女生的比例有差別,男生較多。1907年剛開辦之初,打狗公學校有32名女生就讀,但過了幾年後,經濟發展,家庭副業興盛,需要人力,很多女學童輟學,去工作幫助家庭經濟,就學數僅剩下個位數;從1924年到1933年統計數據來看,高雄市女童就學率逐年自18.67%上升到26.37%,而男童則都在50%左右,對於女性就學及消除文盲有幫助的。

1945年,台灣光復後,台灣省教育處,掌理全省教育行政與文化事宜,積極改善,1947年,公布「台灣省學齡兒童強迫入學辦法」規定國民義務教育為六年,以教育機會平等為目標,為使學童皆能接受教育,透過大量增班設校、縮小學區等多項方法,提高學童就學率。1951年高雄市學齡兒童就學率為78%;1956年為97.55%;  1961年為98.58%;1966年為99.24%,女性基本受教權獲得保障,並且往上延伸到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

   日治時期,學校中,男老師較女老師多,女老師的數量上比較少。在學生的連絡管理上設有家長會,家長會長大部分都是由男性家長擔任,但實際運作都是媽媽出面來處理,女性實際的社會參與日漸增多,而且成為常態。

 

■相關資料連結:

《哈瑪星的文化故事》  楊玉姿   張守真  高雄市文化局2004

《高雄開發史》  楊玉姿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2005/12

《高雄市人口變遷之研究》,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民國77年

哈瑪星文化協會https://hamasen.pixnet.net/blog/post/27264534

張守貞教授指導解說  尋根之旅http://163.28.10.78/content/local/kaushoun/minchen/love/antiquity/anti_b/b14.htm

鼓山國小官網
http://www.kusps.kh.edu.tw/

九年國教走過50載:學齡兒童的國民義務教育如何扎根茁壯?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5540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562)

 

 

■其他備註:
[歷史回想].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教育制度的回顧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562/tony0562.html 

1926年(昭和元年), 日本人、台灣漢人、台灣原住民兒童的就學比例如下:

類別

男子

女子

平均

日本人

98.3%

98.1%

98.2%

台灣人(漢人)

43.0%

12.3%

28.4%

台灣(高山族)

74.3%

69.4%

71.8%

註3:1926年(昭和元年), 中等學校以上,日本人、台灣人就學人數的比較表:

類別

小學/公學校

中學校

高等女學校

實業學校

師範學校

醫學校

日本人

24,733

2,242

1,227

996

135

93

台灣人

210,272

1,718

607

682

1533

343

(原始資料:矢內原忠雄著《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引自葉榮鐘著,《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