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邊俱樂部

【臺東】田邊俱樂部

  • 地區 東部
  • 類別 臺東縣
描述

《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這樣記錄「田邊俱樂部」一詞的由來:「河塘圳邊洗滌衣物,這是早期臺灣農村常見的景色,尤其在客家鄉。池上鄉為典型的臺灣農村,民風純樸,境内又有有池上大圳、萬安圳、大坡圳等大小六條水圳,因此婦女常在晨昏時到水圳洗滌衣物、閒話家常,宛如另類的『田邊俱樂部』」民風純樸、閒話家常,甚至帶點浪漫(慢活)風情的介紹文,讓我們很自然地接受,專屬於農村女性的「洗衣亭」,是「正常」農村性別分工的日常,這有什麼「性別議題」值得探究?開啟性別眼(或戴上性別眼鏡、性別濾鏡)可以如何看待「田邊俱樂部」?

簡單來說,如果以性別平權的眼光來看,將「田邊俱樂部」更名為「(壓迫)農村女性勞動紀念碑」 也不為過。試想那個年代,女性(們)所付出的勞力與家務分工,沒有支取一分所得,田產、家產、小孩,全部都在她們丈夫名下;更不用說女性(們)承擔非常高的懷孕、生產風險。如此的權力不對等,不是「分工」是「壓迫」。在父權體制不平等的性別「分工」下,女性們是學者口中所謂的「廉價雙重勞動者」。她們不僅以身體付出分文不取的勞動,還被灌輸如此的犧牲奉獻是「美德」;換言之,如果不這麼做,妳會丟「娘家」、「夫家」的臉;如果生不出兒子,也是妳個人的錯,「休」了妳只是剛剛好而已!聽起來很像誇張的電視劇對白,卻是眾多「林女士們」的日常;她們是活生生的、辛辛苦苦的女性,是我們的媽媽、奶奶、婆婆,紀念她們經年累月默默的付出,才是剛剛好而已。

臺東被視為「典型的農業縣」,有超過三成以上的人口為農民;池上,號稱全台灣最美的農村。當池上以美麗的稻田風光吸引無數遊客,甚至有《成為池上》等好幾本專書為文介紹,我們可曾思考過,在這一片繁榮的背後,長期默默付出的農村女性有著連她們自己也不曾察覺的被壓迫生活經驗?她們其實是有著重要的經濟與文化價值?農村女性的地位在兩性平權的位置普遍低於城市女性,是不爭的事實,是以近代少有台灣女性願意與農民結婚。如今在臺東,新住民成為許多農民家庭的女性生力軍,她們在很多場合成為「農村女性」的代表,農村女性的面貌儼然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兩性分工不平等的問題又改變多少?過去束縛的傳統「美德」緊箍咒在她們身上會起怎樣的變化?非常值得我們關注。過去的生活經驗,同樣值得時時提醒我們,農村女性勞動力的價值需要被看見。

 

 

臺東縣政府社會處_性別地景報導:https://reurl.cc/oyOmk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