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 地區 東部
  • 類別 臺東縣
描述

主殿供奉女神「後山媽祖」的「天后宮」,是很多老臺東市民心中人氣最旺的寺廟,從小到大每年過年一定要去拜拜的阿,再加上考試、求願、祈福這些事情都會想到去拜拜。天后宮作為在地臺東市民心靈保母,從滿滿的還願單可以看出。不僅如此,天后宮其實大有來頭,根據官方資料顯示:「台東市天后宮為百年寺廟已列為台東縣歷史文化建築,光緒帝御賜靈昭誠佑匾見証其歷史地位,臺灣的媽祖廟有五間官廟,此廟是清朝認證的最後一間,也是東台灣唯一的官廟。」

從性別的角度來看,媽祖娘娘被臺東在地人親切稱呼為「後山媽」,台灣人對她的原型故事都不陌生。台中教育大學林茂賢教授的文章〈臺灣人為何瘋媽祖?──媽祖文化隱含的母親意象〉指出:「媽祖之所以成為臺灣民間重要信仰,更關鍵的因素,其實是媽祖的『慈母意象』。」慈母的形象除了像家人一樣親近的稱呼,如「後山媽」還有諸如「媽祖婆」等,當然,她的「母職」也體現在她的「神職」上:「移民初期,媽祖有助戰、平亂、除瘟疫、病蟲害、降雨、治病、救災等多重功能,現今媽祖又兼具婚姻、生育、護幼等母性職務,媽祖已由海上救難神轉化成溫柔、慈愛的母親之神。媽祖是女神,具有母親特質,因此信徒每逢私密之心事,常會尋求媽祖作主,諸如交友、戀愛、婚姻之事,不宜向其他神明祈求,就會轉向媽祖求助。」

中研院研究員民族所張珣將台灣的媽祖文化與西方女神文化作比較:
媽祖與許多女神一樣,其未嫁、未生產的聖潔乃為女「神」特質之一,但矛盾的是中國文化期待女性能扮演結婚生子的角色,二者間亦存有緊張關係。……早期僅稱「靈女」,封號為「夫人」,晚期則封號為天后、聖母。到了聖母方始完成一個中國女人理想的角色。官方稱聖母,民間則喜稱「媽祖婆」,「娘媽」,「姑婆」這種帶母性長者色彩的名稱,反映民間對一個婦女的期待。」〈女神信仰與媽祖崇拜的比較研究〉

性別無論是作為文化中的象徵或符號,即使已經被提升到具有「神格」的「後山媽」,我們也都可以在生活/文化的脈絡中看見值得思索的線索(打開性別眼,生活處處有驚喜?!)

 

 

臺東縣政府社會處_性別地景報導:https://reurl.cc/oyOmk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