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公布今年兩性同酬日為2月23日,男女薪資差距為54天,比去年進步4天。自2012年首次公布同酬日以來,台灣兩性薪資長期呈現拉近趨勢。什麼是同酬日?怎麼計算?中央社整理相關資訊帶您了解。

什麼是同酬日?
同酬日是指女性在前一年工作整年後,還需要額外工作幾天才能得到和男性前一年工作整年相同的薪資。2011年,歐盟執委會首度訂出3月5日為歐洲該年的同酬日(European Equal Pay Day,簡稱EEPD),台灣在2012年訂定同酬日為3月3日,今年進步至2月23日,天數縮短,顯示兩性薪資差距逐年縮小中。

同酬日計算方式?
同酬日是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受僱員工薪資調查」,以前一年兩性平均時薪差距,計算當年1月1日起女性需增加的工作日數。
依主計總處2023年薪資調查統計初步結果,台灣女性平均時薪318元, 為男性373元的85.3%,兩性薪資差距為14.7%。換言之,女性需比男性多工作54天(365天×14.7%≒54天),才能達到與男性相同的全年薪資,因此自2024年1月1日起算54天的2月23日為同酬日。

女性在職場的困境?
台灣女性在職場上遭遇困境不外乎低薪與照顧問題,低薪在女性勞動力集中的產業如教保、照服更為嚴重,家庭照顧重擔讓女性在婚育後難留在職場,一旦因育兒中斷就業,重返職場就困難許多。去年婦女節前夕,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向政府喊話,期盼推動薪資透明化、並希望教育部門積極降低教育現場男女學生在科系、專業選擇上的差距。

同工同酬的解方?
根據勞動部統計,近年台灣兩性平均薪資差距均低於日、韓、美;2022年台灣兩性平均時薪差距13.6%,遠低於日本的30.2%及南韓30%。
2023年台灣兩性平均時薪差距為14.7%,因美國按性別分的薪資資料僅發布中位數,若以台灣月薪中位數與其週薪中位數相較,2022年台灣兩性薪資差距13.6%,也低於美國的17%。但若與過去2年歐盟的兩性薪資差距12.7%比較,台灣仍有努力空間。

以下整理各國及大型企業曾發生過同工不同酬案例,一覽爭議與後續狀況。

  • 美國:谷歌(Google)上萬名女性員工集體控告公司性別歧視,包括男女同工不同酬,女性只能接受較低薪資與職位。2022年6月Google對此同意支付1.18億美元(約新台幣35億元)和解,此項和解協議涵蓋2013年9月以來在加州為Google工作的約1萬5500名女性員工。
  • 英國:英國廣播公司(BBC)中國新聞主編葛瑞西(Carrie Gracie)於2018年揭露男性國際新聞主編的薪資比女性國際新聞主編高出至少50%,並宣布辭去派駐北京分社職務,抗議男女同工不同酬。問題曝光後,有6名男性主持人同意減薪。
  • 冰島:2018年1月開始施行同工同酬制,違法雇主將遭罰款,不過冰島女總理雅各斯多提爾(Katrin Jakobsdottir)仍在2023年10月加入全國婦女的罷工行列,以推動終結薪資不平等和性別暴力。
  • 美國:2019年28位國家女足選手向法院提出訴訟,要求美國足協為長期以來的性別歧視和「同工不同酬」狀況提供賠償。2022年3月初,雙方以2400萬美元達成和解。同年5月,美國足協宣布男足和女足國家隊隊員可「同工同酬」,成為全球首個均分男女世界盃(World Cup)獎金的足協。
  • 瑞士:2019年6月14日出現全國女性大罷工,數十萬人走上街頭要求落實憲法中的男女平等條款,尤其是薪資待遇的平等權益,她們抗議即使從事同樣工作、擁有相同專長,在私人企業裡女性薪酬仍然較男性低20%。


男女不平等 調查數據這樣說
台灣自2002年實施「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雇主不得因性別或性傾向而差別待遇,當工作或價值相同時,應給付同等薪資。
聯合國2023年6月發布的報告中顯示,性別不平等的狀況在過去10年間一直處於停滯狀態,全球有將近69%的人仍舊相信,男性相較於女性來說,能成為更好的政治領袖;46%的人相信男性應有更多工作權利,43%的人認為男性是更好的商業領袖。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戈丁(Claudia Goldin)以「全面性描述了幾個世紀以來女性的收入和勞動市場的參與情況」研究奪得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她表示這是對研究勞動力的女性經濟學家一大肯定,但也坦言性別不平等仍是一項問題。她認為美國女性在教育程度上已取得重大進展,「但在很多場域的升遷機會及薪資則尚未如此」。她將此落差大部分歸因於「市場形勢、家庭與家人間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