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性別平等排行全球第6名、亞洲第1名,然而仍有許多現況需要努力。本文專訪婦權會副執行長黃鈴翔,從她投身婦權工作二十年的經驗中,如何照見不同角落裡的女性生命故事,在倡議政策之下做出長遠的改變?

還沒來婦權會工作前,我是「性別盲」,到這裡才打開性別視野,重新思索許多事情。
這一路上,我從不同的女性故事中看到、聽到生活的隱喻,進而意識到要自覺才能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自主。女性一定要達到人格獨立、經濟獨立、情感獨立,才能真正做到自主的人生,這些都是在我打開了性別視野才學會的事。

台灣性別平等居全球第6名、亞洲第1名
婦權會是一個公共平台的概念,協助中央單位、民間團體發展各種關於婦女權益的政策倡議、制定及溝通。多年來,我們一直不斷從各種數字裡去定義問題、發現問題。
印象深刻,2003年參加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當時注意到許多國家都已經開始運用性別統計資料、成立國家級的性別資料庫,去分析各類性別議題,作為落實性別平等政策的基礎。反觀當時的台灣,在各種統計裡居然只有加工出口區的女性人數。在那之後,我們推動加入性別統計,現在主計處和各地方政府都有。
台灣的數字還無法納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進行國際比較,所以行政院性別平等處有自行編整「性別圖像報告」,從「性別不平等指數」(Gender Inequality Index,GII),包括生殖健康、賦權及勞動市場3個領域之5項指標來看,2019年台灣性別平等居全球第6名、亞洲第1名。
而在「性別落差指數」(Gender GAP Index,GGI),以「經濟參與和機會」、「教育程度」、「健康與生存」及「政治參與」4項指標來看,2021年台灣排名全球第38名,前三名依序為冰島、芬蘭及挪威。
台灣整體在性別表現上持續進步,但深究到部分細項,就還有許多努力空間。例如,2019年15歲以上的勞動力參與率女性達51.4%,男性則為67.3%,就性別差距的表現上跟新加坡差不多,比日本、南韓好。但從年齡來看,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在25~29歲達到高峰後,因婚育等因素影響會隨著年齡增加急速下降,50歲以後低於各主要國家。
最近從內部調查裡發現到,尤其專業女性的回流更難!像科技業的變化日新月異,女性可能很快可以當上中階主管,但只要離開職場五年,就很難回得去。這麼優質的勞動力,回去職場要面對許多年齡、配合度等間接歧視。時到今日,當女性希望跟男性有一樣有自我發展的機會,同時必須有家庭支持及照顧系統才能實現。

當未來世界的挑戰愈嚴苛,女性的角色會更加重要
婦女運動向來爭取的是right,而不是power;是促進機會平等,而不是爭權奪利。當台灣走入面對少子化、高齡化、氣候變遷等等議題,女性願育生育、承擔照顧的角色相形更加重要,這是許多環環相扣的問題。
婦權會除了倡議、參與政策制定,這十餘年來也推動許多計劃,實際走進偏鄉、新住民及農村婦女的生活場域裡,結合多元(diversity)、平等(equality)、包容(inclusion)三大目標,從改善和提升經濟面下手,不然空談婦女權益,卻沒法改善切身生計,會很不著邊際。
一個政策能否真正落地,來自能否看到不同族群女性的需要,包括對她們有真正的理解和溝通。這些年下來我學到最多的就是:原來,我什麼都不懂!放掉成見和觀點,放掉資源給予者高高在上的角色,用心傾聽、陪伴和觀察,你才能真正發揮力量。

風傳媒與婦權基金會攜手合作推出「2022大地女力」網路專輯,分以食藝、工藝、農藝為主題,透過細膩、精緻的圖文及線上體驗,深度呈現15個台灣當代女性的生命故事。即日起至111年05月18日(三),每日參與投票者,每日不限投票支持票數,前100名投票者可獲得一杯全家熱美式咖啡,5月31日前,每日由所有投票者中再抽出一位幸運兒,可以獲得婦權基金會支持原住民婦女成立的工藝品牌「嫄」原創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