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衝擊,全球各地皆採取程度不一的封城或隔離策略,職業婦女在家工作面臨多重角色,工作量倍增; 前無任所大使、亞太自由婦女協會理事長楊黃美幸表示,在疫情重創全球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前提之下,更清楚地看到性別不平等的結構性問題,而後疫情時期的重建重點工作,應以強化具性別觀點的公共政策與公共建設為優先。

疫情下居家工作 家務仍落在婦女身上
楊黃美幸在開幕致詞表示,全球各地為防堵疫情所採取的策略,這些限制移動自由的措施或許某種程度地阻斷了病毒傳播,卻因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忽略了不同族群的需求。以職業婦女的處境為例,就算另一半或其他家庭成員也在家工作,但家務的重擔依舊落在婦女肩上,且更加模糊了工作與家務之間的界線。
楊黃美幸指出,疫情之下凸顯了性別不平等的狀況更為嚴重,從公領域到私領域,現代女性面臨的新挑戰百百種,性別平等的推進,需要更多人的參與,特別是年輕世代與男性的加入,她強調,「性別角色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建構出來的,因此性別平等該自小由家庭教育的實踐做起」,從每天的生活中落實,才有可能達成實質的性別平等。
座談會的第一個場次以「性別平等教育如何向下扎根」為主軸,由亞太自由婦女協會常務理事卓春英擔任主持,討論在疫情的衝擊之下,職業婦女在家工作面臨著公務與家務的雙重壓力,凸顯了私領域中的性別不平等,如何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的落實,以翻轉性別刻板印象?

落實性平教育的關鍵之一在於家長
台北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官曉薇指出,我國其實已經具備相對完整的性別平等教育政策,教育現場的推廣也相對成熟,然而,要落實性別平等教育最大的挑戰在於:家長,因此成立多元教育家長協會,創造與家長對話的機會,讓更多人認同性別平等教育應該從小扎根。
全國醫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吳欣岱分享了在醫療領域工作的女性,其婚育後所面臨的各種挑戰,例如:如何在相較一般人更長的工時之下,安排產假或家庭照顧,都需要更完整的政策與配套措施,來回應在醫療領域就業的婦女需求。

政策是否回應「不婚生子」的女性需求
座談會第二個場次,聚焦「公共政策是否回應『不婚生子』的女性需求」,由亞太自由婦女協會理事吳惠芳主持,延續前一場次的討論,由於公私領域的性別不平等仍然存在,使得我國人口負成長的挑戰日益嚴峻,政府除了鼓勵結婚生子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相對應的政策?民進黨前立委、亞太自由婦女協會副理事長尤美女點出:「只有婚姻才能是家庭的唯一狀態嗎?」藉此一問,開啟「多元成家」的想像與討論。
東吳大學助理教授黃莉翔則從不同角度切入,表示在人口負成長已是國家發展大前提的狀況下,我們應該更務實地思考相關對策,例如:善用數位科技或人工智慧,補足人力的缺口等。

在移民政策方面,悠遊卡公司公共事務室周美里協理補充,我國的移民政策除了鼓勵留學生留在台灣就業之外,更應該放寬白領高階的人力資源移民台灣的條件,以利國家整體發展。

 

新聞全文:https://reurl.cc/95o48O(另開視窗)